陸吹捧大學生返職校「再造」 分析:帶有政治目的

分析指出,中共推崇職業教育並不只是單純為了提高技能人才數量,而是帶有政治目的,讓年輕人接受去工廠、去做普通勞動者的現實。示意圖。(STR/AFP/Getty Images)
分析指出,中共推崇職業教育並不只是單純為了提高技能人才數量,而是帶有政治目的,讓年輕人接受去工廠、去做普通勞動者的現實。示意圖。(STR/AFP/Getty Images)

【記者宋唐、易如/報導】

大學生「回爐」職業院校進行技能培訓,多年前就已發生,但最近以來,這種現象似乎預示著中國就業市場上發生一種「結構性轉變」,因為中國的經濟現實已發生根本性變化。

最近發表在「日經亞洲」網站一篇名為〈為何眾多中國大學畢業生選擇讀職業學校〉的文章提到,獲得器樂演奏學士學位6年後,高勝寒重返課堂。這次,她是廣州白雲商務技術學院的新生,她選擇攻讀時尚設計。

大學畢業後,高女士從事過多個行業,做過音樂老師,經營過餐館,還開了一家服裝店。最終,她踏上了許多人稱之為「再造」的道路——重返校園,接受技術教育。

財新文章評論說,這一趨勢也體現了中國最頂尖院校的畢業生,在充滿挑戰的就業市場中,對教育和就業的態度發生深刻轉變。文章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白領職位求職者過剩,而新興產業技術人才短缺。並稱這些結構性變化,都植根於經濟現實。

華裔經濟學者李恆青對《大紀元》表示,所謂結構性變化,實際上就是原來那些學科白學了,職業市場上不接受,那些技能都沒用了,「但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不完全。」他認為,真正的原因還是經濟下行。

李恆青說,上述的音樂老師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經濟好的時候,很多中等收入家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學各種各樣的技能,比如彈鋼琴要彈多少級,這時候音樂老師家教就成為職業選擇。他分析,現在中國經濟下行,原來中等收入家庭現在已變負收入家庭,大家不學了。鋼琴銷售量十多年一直是高歌猛進,國內鋼琴生產企業像珠江,不斷從海外吸引人才去生產鋼琴、調製鋼琴,但現在不行了,學這個陽春白雪(指曲高和寡,知音者少)的沒有用。

中共為何推崇職業教育?

儘管當局高喊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職校學生的高就業率,鼓勵大學生進工廠「打螺絲」,但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樂觀。

2021年黨媒《人民日報》報導,近5年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穩定在90%左右,中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中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穩定在95%左右。

這些數據沒有提到的是,所謂的就業率中包含了「升學」,真正進入就業市場的中職、高職生並不比大學生多。據2020年的一項抽樣調查,中職畢業生中直接就業者約為35%,約65%的學生選擇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據《21世紀經濟報導》,2022年,北京市中職學校畢業生升學率達92.13%;2024年,合肥市2萬2,330名中職畢業生中,升學率也超過了七成。

即使製造業職位充足,很多職業學校學生也不願選擇藍領工作。中歐商業評論引用上海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執教超過10年的L老師的話說,年輕人不熱衷於從事製造業,比起進工廠,年輕人傾向選擇送外送、開網約車。

「國家(中共)一直強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同等的地位,但我們都知道,地位不同才需要強調。」L老師說,企業給予一線工人的待遇和福利保障不夠,對「藍領」的尊重程度不高,加劇了職業教育「矮人半截」的局面。

前中國音樂老師耿陸弢表示,中共推崇職業教育並不只是單純為了提高技能人才數量,而是帶有政治目的,讓年輕人接受去工廠、去做普通勞動者的現實,「這其實是一種國家層面的洗腦——讓大學生覺得自己不再特殊,自願去成為『新質生產力』,成為『韭菜』和『人礦』。年輕人每天為了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言論自由、法律公平等問題,自然更利於維穩和統治。」

耿陸弢認為,未來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只會越來越嚴峻,就業機會會越來越少,學歷的社會價值也會繼續下降。大學生群體可能會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反抗力量,將來會在反抗暴政和爭取自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延伸閱讀
中共防火牆資料外洩 封控布局曝光
2025年09月20日 | 2個月前
中共砸錢刪文 錄音曝光
2025年09月26日 | 2個月前
涉偽證罪 前FBI局長柯米被起訴
2025年09月26日 | 2個月前
川普要求在華府全面恢復死刑
2025年09月26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