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嚴令控制輿情 分析:未來或爆更大抗議

中共的輿情監管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即時性與嚴厲性。據多個消息來源透露,高層要求地方政府第一時間處置相關消息,確保「零時差」回應;若處置不力,相關官員恐面臨撤職追責。示意圖。(Sebatien Bozon/AFP)
中共的輿情監管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即時性與嚴厲性。據多個消息來源透露,高層要求地方政府第一時間處置相關消息,確保「零時差」回應;若處置不力,相關官員恐面臨撤職追責。示意圖。(Sebatien Bozon/AFP)

【記者岳莉/報導】

近期,中國多地接連發生突發事件,包括藝人于朦朧墜樓、茅台鎮8億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34億元)建廠遭強行接管等,引爆網路輿論並迅速成為熱議焦點。與此同時,中共的輿情監管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即時性與嚴厲性。據多個消息來源透露,高層要求地方政府「零時差」控制輿情;若處置不力,相關官員恐面臨撤職追責。

網民聲音遭「快速清理」

在中國白酒核心產區仁懷市,重慶泰克公司投資8億元建廠,卻遭地方當局強行接管,9月24日在網路引起軒然大波,輿論普遍譴責當局近乎強盜行為。在輿論壓力下,中共仁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當晚火速發布紅底白字的《關於網絡輿情的情況通報》稱,仁懷市已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成立專班,對相關情況展開全面調查。

據接近地方政府的一名消息人士向《大紀元》透露,這份通報的發布「並非地方自發」,而是上級在內部視訊會議上明確要求:「遇到企業、社會焦點事件,必須立即出聲,不能讓輿論空白持續超過24小時。」另有多位消息人士透露,中共中央宣傳部及網信辦近期已強化「網路輿情即時管控」指令,明確要求地方政府做到「零時差」處置。如今,在事件發生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相關詞條和討論即被刪除或降權,輿論熱度迅速被壓制。

本月初,于朦朧墜樓身亡,「于朦朧墜樓」詞條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但僅維持不到兩小時便被撤下。隨後,大量網民反映其評論區遭封鎖,部分討論群組被解散,甚至有網民因質疑當局調查版本而被警方行政拘留。此類「快速清理」並非首次出現。2021年河南鄭州「7‧20水災」期間、唐山「燒烤店打人案」,官方也在極短時間內大量刪文、刪影片,甚至拘留部分轉發網民。

中共已形成一整套應急輿控機制:迅速壓制訊息、引導官方口徑、追責地方官員、利用網路水軍製造「統一聲調」。

學者:輿情越封鎖 民眾越懷疑

記者從中國網民處獲得一份官員內部培訓資料,顯示中共中央在省、市、縣三級官員培訓中反覆強調「誰地發生、誰負責」,並祭出「問責三步走」:首先,若事件處置不當,將追究主要負責人的行政責任,輕則警告,重則免職;其次,若情節嚴重,還會啟動黨紀處分;最後,若涉及瀆職或玩忽職守,案件將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該份資料更明確要求:「網路輿情必須在2小時內完成初步研判,24小時內形成處置報告。」這意味著地方官員在處理敏感事件時幾乎沒有緩衝空間。

北京清華大學一名法學教授對此表示,這種「即時管控」模式短期確實能壓制社會不滿情緒,但從長遠看,將嚴重損害政府的公信力。他說:「輿情越是被封鎖,民眾越會懷疑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內情。比如多年前的北京雷洋事件、江西上饒中學生胡鑫宇失蹤,人家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器官被移植了,前幾天網上還有相關影片被刪除。」

隨著中共運用數位化監控與「即時問責」的推進,網路輿情管控正進入「分秒必爭」的階段。9月22日,中共中央網信辦正式對外宣布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

網路評論人士張先生表示,這次當局對網路「嚴打」,與最近網民不滿制度的情緒越來越公開表達有關聯。他說,在微信、抖音上的許多發言都被封鎖:「越來越多的人發表對政府不利的言論。我只是轉發了一些關於經濟下行的新聞,或者寫了一些對日常生活的抱怨,結果不是提示違規,就是圖片發不出去。之前我發了一張蛋炒飯的照片,帳號被封了十幾天。」有學者認為,短期內,中共這種管控模式可能讓政權避免更多危機,但對民眾的質疑與不滿將不斷積累,未來可能爆發更大規模的抗議。◇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美國10月起藥品課稅100%
2025年09月26日 | 6天前
經部下修未來十年電力需求
2025年09月26日 | 6天前
法前總統沙柯吉被判5年監禁
2025年09月26日 | 6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