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扁平足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俗稱「鴨母蹄」的扁平足(Flat Foot),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許多人以為這僅是外觀上的差異,實則不然。若未能及早矯正,扁平足可能連帶影響骨骼、關節與肌肉的發育,甚至造成體能不足與慢性疼痛,尤其是孩子。
美國家誠腳科診所醫師袁誠璋指出:「扁平足不是單純的腳型問題,它會牽連到整個身體的平衡與承重,一旦忽視,後果可能是一輩子的困擾。」
扁平足的症狀與影響
正常的足弓能分散走路與站立時的壓力,保持平衡與彈性。若足弓塌陷,腳底呈現平坦狀態,就會導致受力不均。袁誠璋解釋:「扁平足常見的表徵包括,走路呈內八字、腳趾懸空、平衡與步行耐力差、大肌肉發展遲緩,甚至鞋跟外側或鞋底內側特別容易磨損。」
症狀不僅限於雙腳,因為姿勢被迫代償,扁平足患者容易出現長短腳、斜肩、走路重心不穩、腰痠背痛等問題。臨床上,不少孩子在學校朝會時站不穩、雙腿發抖,被誤解為體能不足或偷懶;也有小朋友出門不到十幾分鐘便喊累,頻頻跌倒。長期缺乏足弓支撐,足底韌帶容易發炎或鈣化,嚴重者甚至導致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與全身肌肉代償性疲勞。
雖多數扁平足能透過鞋墊與復健改善,但先天性或極度嚴重的病例,仍須依賴手術治療。袁誠璋指出:「手術通常需要鋸開3~4塊骨頭重新調整,再以鋼釘或植入物固定,手術時間長達4~5小時,術後恢復期約9個月~1年。」因此,除非已影響到日常行走,否則醫師多半會建議先採取保守治療。
黃金矯正期:3~12歲
根據臨床觀察,3~12歲是足弓發育的黃金時期。袁誠璋提醒,若在12歲前發現孩子足弓異常,應立即到復健科評估,並配合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包括姿勢矯正、肌力訓練、伸展運動等。
「小朋友的骨骼尚未成熟,若能及早導正,就能幫助骨架按照正常模式發展。」袁誠璋指出,矯正鞋墊在15歲前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能幫助孩子塑造正確的骨骼結構,避免將來演變成無法挽回的畸型。但若等到骨骼成熟後才處理,鞋墊雖能減輕不適,卻無法真正改變結構。
日常保健與預防建議
■ 選擇合適的鞋款:建議穿具有足弓支撐的運動鞋,避免長期穿平底拖鞋或人字拖,因為缺乏足弓支撐會加速惡化。
■ 逐步使用鞋墊:初期鞋墊高度不宜過高,建議逐步墊起,以減少疼痛與排斥感。
■ 肌力與伸展訓練:多做腳底抓地、踮腳尖走路等運動,強化內在肌群,幫助支撐足弓。
■ 保持正確姿勢:減少久站或長時間負重,避免對膝蓋與腰椎造成過度壓力。
■ 定期檢查:若發現孩子走路異常、容易跌倒或鞋底磨損不均,應及早就醫,避免錯失矯正黃金期。
扁平足看似小問題,卻可能影響全身健康。袁誠璋提醒:「這就像汽車的四個輪子,一旦歪斜,長期下來一定會磨損。人的腳也是一樣,承載著全身的重量,一點點偏差,可能造成一連串的骨骼與關節病變。」呼籲家長應留意孩子的足部健康,及早檢查並採取矯正措施。唯有把足弓調整到正確位置,才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跑跳自如,邁向健康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