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長期背痛 竟是「骨質疏鬆」

老婦罹患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背部頻繁痠痛。示意圖。(Shutterstock)
老婦罹患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背部頻繁痠痛。示意圖。(Shutterstock)

文/記者李郁玫

65歲的林姓婦人兩年來背部頻繁痠痛,只能靠肌肉鬆弛、止痛藥物改善。就醫檢查發現是「骨質疏鬆症」,後續服用抑制骨質流失藥物,並改善生活習慣後,疼痛明顯減少。

臺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表示,人體骨骼中的骨質主要由鈣質和礦物質構成,骨密度會在20~30歲達到高峰,是骨骼最為緻密和強壯的時期。

隨著年齡增長,骨質逐漸流失,原本緻密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研究發現,女性骨質疏鬆占比明顯高於男性。骨疏常見症狀包括,背部痠痛、身高變矮或駝背,嚴重者甚至容易出現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類別

  •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女性停經後雌激素驟降,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導致。
  •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高齡者則因身體機能老化、營養吸收力下降,促使骨骼結構變得脆弱造成的。

骨質疏鬆危險因子

  • 「不可控制因素」:女性、年齡超過70歲、有家族或身材特別矮小者。
  • 「可控制因素」:鈣質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攝取過量咖啡、吸菸、飲酒過量等生活習慣。

骨質疏鬆如何判別

骨密度檢測結果以「T值」呈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骨密度T值分為三個等級:T值大於或等於-1.0為正常骨質、T值介於-1.0與-2.5之間為骨質缺乏、T值小於或等於-2.5為骨質疏鬆症。

治療骨鬆的兩大策略,首先是抑制骨質流失,其次是促進骨質生成,有口服和針劑兩種形式。曾經發生非創傷性骨折、髖骨或脊椎T值小於-2.5、經評估10年全身骨折風險大於20%,或是髖骨骨折風險大於30%者,即適用於藥物治療。

不過,腸胃道容易不適、具心血管病史、腎功能異常、需頻繁進行牙科手術等族群,必須與醫師充分討論,以免藥物影響。

三方面預防骨質疏鬆

  1. 飲食方面:每天飲用牛奶,攝取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
  2. 運動方面:進行慢跑、快走等負重運動,這些運動能有效刺激骨質生成。
  3. 生活習慣:每日晒10~20分鐘太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

此外,對年長者而言,改善居家環境也很重要,尤其是浴室、廚房等容易滑倒的區域要保持乾燥,並且加裝防滑墊,也可通過適度運動增強肌力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風險。◇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MLB首位女裁判 鮑爾:美夢成真
2025年08月10日 | 2個月前
愛情男女有別 誰更快墜入愛河?
2025年06月07日 | 5個月前
76歲阿嬤遇上「沉默的骨骼小偷」
2025年06月10日 | 4個月前
改善骨質疏鬆! 四神湯固骨本
2025年04月15日 | 6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