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加速器把鉛變黃金 煉金術不再是夢

從煉金術士到科學家的夢想,是將普通金屬煉成黃金,但均告失敗。直到最近由美國堪薩斯大學主導的國際團隊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成功將鉛瞬間變成黃金。雖然黃金存在的時間只有1秒,但已成現代煉金術重要里程碑。
這項突破性發現,被科學家視為設計更先進、更安全粒子加速器的關鍵一步。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物理評論》期刊。
過去,觀測機器很難完全偵測到粒子正面碰撞後產生的資料,原因是粒子正面碰撞後,更小的粒子會四處飛濺。另外,科學家對擦肩而過的「超外圍碰撞」現象深感興趣,因為這些粒子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只要距離夠近,也會產生相互作用。
為了更準確檢測這些資料,堪薩斯大學團隊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旗下的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室(ALICE),共同開發出追蹤質子和離子之間「超外圍碰撞」技術。
接近光速鉛離子對撞變黃金
研究團隊指出,鉛原子核在LHC中接近光速(高達光速的99.999993%)移動時,會產生短暫的光子脈衝,並觸發「電磁解離」過程。在這過程中,光子與原子核相互作用激發內部結構振盪,導致少量中子和質子噴射出。
實驗中,研究團隊以接近光速發射鉛離子(包含82個質子),與另一個相同速度的鉛離子對撞。結果顯示,鉛離子內部的原子核被撞出3個質子後,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變成黃金(包含79個質子),但存在時間為1秒。
他們也發現,若鉛被撞出不同數量的質子,可能變成鉈、汞、鉑(白金)等其他元素。團隊甚至測試鉛與金的對撞,也得到相似結果。此外,鉛撞擊後生成鉈或汞的頻率,低於生成金的頻率。
然而,這些新原子核的壽命極短,容易衰變成其他金屬。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對撞出來的物質,可能會撞到LHC的其他零件,觸發安全警報系統。
堪薩斯大學LHC與ALICE實驗團隊表示,黃金的誕生雖然讓大眾著迷,但他們計畫繼續研究超邊緣碰撞。
研究團隊使用的LHC,是一座橫跨法國和瑞士邊境、長達約27公里的地下粒子加速器。其中採用精密而靈敏的探測器「零度熱量計」(ZDC),用於檢測光子與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數量。
光子與光子碰撞釋出質子
堪薩斯大學物理學教授、ALICE計畫負責人高木(Daniel Tapia Takaki)解釋,「當帶電離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就會開始發光。一個離子發出的光可以拍攝另一個離子的照片。當光的能量足夠高時,它可以探測到另一個原子核的深處,就像一個高能量閃光燈。」
他接著說,「有時,兩個離子的光子會相互作用,我們把這稱之為光子與光子碰撞。這些事件非常『乾淨』,幾乎沒有其他物質產生。這與典型的碰撞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典型的粒子碰撞會出現小粒子四處飛濺。」
他指出,「這種光的能量非常高,可以將質子從原子核中擊出。有時是1個,有時是2個、3個甚至4個質子。我們可以用探測器直接看到這些被擊出的質子。」
ALICE發言人萊文(Marco Van Leeuwen)表示,「我們的探測器不僅可以處理正面碰撞產生的數千個粒子,還能檢測少量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另外,我們能藉此研究電磁『核轉換』過程(化學元素轉化成另外一種元素,或同位素轉化為另一種同位素)。」
「這項研究結果也改進了電磁解離的理論模型。這些模型除了物理意義之外,還用於理解和預測光束損失。這些結果對未來設計新的粒子加速器很重要。」ALICE合作計畫的喬伊特(John Jowett)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