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回收再利用率僅40% 公會曝四大困境

高雄市塑膠製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許銘盛(左)9月15日向高雄市議長康裕成(右)表達產業心聲。(高雄市議會提供)
高雄市塑膠製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許銘盛(左)9月15日向高雄市議長康裕成(右)表達產業心聲。(高雄市議會提供)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

高雄市塑膠製品商業同業公會捐贈復康巴士,高雄市議會議長康裕成在15日頒贈感謝狀。公會理事長許銘盛也藉機表達產業心聲,提及四項困境,包含塑膠製品回收後無法回到食品及用途、制度與政策不足導致汙名化、長期缺工、工廠登記卡關等,盼能協助業者度過難關。

台灣塑膠回收實力名冠全球,根據環境部統計,台灣每年使用後的塑膠製品約有104萬公噸進入物料回收,再利用率約40%,表現不俗。但許銘盛表示,這與政府「2030年包裝容器回收率80%」的目標仍有差距;以寶特瓶為例,回收率高達95%,大部分卻被降階用於衣物、建材等,無法回到食品級用途,形成「假循環」疑慮。

「塑膠的問題不在材料本身,而是制度與政策不足」,許銘盛認為,只要技術提升、政策配套得宜,塑膠就能成為永續發展的重要助力,而非被汙名化的材料。而塑膠產業除了「形象困境」外,長期缺工也是一大問題,目前勞動部規定塑膠製造業本外勞比是5:1,建議將比例放寬至3:1,提升外籍移工比率至約33%。

許銘盛也提到,中小型塑膠廠因早年土地使用及法規限制,仍卡在工廠登記程序,經營壓力沉重,呼籲政府能將「特定工廠登記」制度簡化流程、縮短時程。在金融方面,目前因國際關稅情勢不明朗,期盼高雄銀行等金融機構能放寬貸款條件,協助產業共度難關。

對此,康裕成回應,她對公會的努力表達肯定,塑膠製品在現代生活中仍扮演便利及不可或缺的角色,期待政府和產業攜手透過創新循環的設計與政策,解決環保疑慮;高雄轉型升級成為科技與智慧城市,但傳統產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不可抹滅,她將協助向市府轉達產業心聲,並要求相關局處順應國際情勢制定政策,協助企業跨越難關。◇

延伸閱讀
AI需求 外媒:台積電明年再衝高峰
2025年09月15日 | 2天前
公館圓環開拆 上班首日車流順暢
2025年09月15日 | 2天前
韓媒:台股市值已是韓股1.5倍
2025年09月15日 | 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