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承壓 中國人想做回「寶寶」

中國社會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讓童年意象與其相關產品成為了許多人暫時的心靈避風港。示意圖。(WANG Zhao/AFP)
中國社會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讓童年意象與其相關產品成為了許多人暫時的心靈避風港。示意圖。(WANG Zhao/AFP)

【記者方曉/綜合報導】

在中國,一個原本專屬於嬰兒或親密情侶的稱謂「寶寶」,如今在不同年齡層、不同關係的成年人之間被廣泛使用,從直播主到素未謀面的網路用戶,甚至是咖啡店的店員,「寶寶」的稱呼隨處可聞。

「寶寶」原本是稱呼小孩子或者用在兩個關係比較親密的人之間;現在兩人才剛認識,就馬上可以互相叫寶寶或者baby。在直播聊天室裡,直播主普遍把粉絲稱為「寶寶們」;社交媒體上,素未謀面的網友也經常用「寶寶」來稱呼對方。有民眾表示,「寶寶」這個詞在網路上被用爛了,可以隨意用於兩個陌生人之間的稱呼。

正如一些網友所言,這讓「寶寶」這個詞顯得有些廉價,它失去了那份專屬和獨特性。然而,這種現象揭示了在快節奏的網路社群中,人們渴望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建立起情感上的親密連結,即便這種連結是短暫和虛擬的。

童年意象成為大人情感避風港

除了語言上的轉變,這種「寶寶化」趨勢也體現在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中。在社群媒體上,二、三十歲的男女舉著卡通水杯、穿著可愛卡通服飾、搶購動漫周邊和潮玩盲盒的場景已屢見不鮮。南方網9月15日報導,當代許多年輕人正經歷一個「延長的青春期」,這與當前中國的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據報導,傳統意義上的成人標誌是經濟獨立、買房成家、職業穩定,這對於越來越多的人來說變得遙不可及。面對「內捲」的職場、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失業裁員的風險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慮和無助;一張無形的壓力網令人難以喘息,做回「寶寶」為他們提供了情緒上的喘息空間。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童年意象與其相關產品成為許多人暫時的心靈避風港。一個擺在辦公桌上的可愛絨毛玩具,不僅是裝飾,更是用來緩衝焦慮的「情感錨點」(指一種將特定的情感狀態與一個具體的觸發物連結起來的心理技巧,意即藉由觸發物來快速喚起所需的情感感受)。

那些在卡牌盲盒中尋找驚喜的年輕人,或許正在現實的迷茫中尋求一絲可控的愉悅。這些行為並非是簡單的「退化」(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而是一種在高壓生活中維持心理健康的積極努力,他們藉助童年符號所喚起的安全感與純粹愉悅,來平衡現實中的挫折與壓力。

市場也敏銳的捕捉到這一需求,將童年符號大規模商品化,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療癒」消費市場。消費者購買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那份無憂無慮、充滿好奇的精神狀態,這是一種對現實的「代償性消費」。

過度保護將培養出「巨嬰」

近期,中國多所大學舉辦了新生家長會,引發網友熱議,質疑其舉辦的必要性,也再次將「成年人寶寶化」的議題推向輿論中心。反對者認為,大學是青年走向獨立的關鍵階段,家長在這時深度介入,不僅是「大學高中化」的體現,更是對獨立人格的侵蝕。這種過度的保護將會為社會培養出「巨嬰」,使得年輕人在未來面對挑戰時缺乏應有的應變能力。短暫「做回寶寶」或許能為高壓下的成年人提供情緒上的喘息空間,但是失業問題、資產縮水、延遲退休等現實問題,依然是大多數人繞不開的現實問題。◇

延伸閱讀
長壽風險 推升保險多元需求
2025年09月15日 | 1天前
柯文哲、應曉薇維持交保
2025年09月15日 | 1天前
財劃法爭議 民團籲嚴謹修法
2025年09月15日 | 1天前
于朦朧死因成謎 孫德榮籲查真相
2025年09月15日 | 1天前
專家:中共是世界最大洗錢組織
2025年09月02日 | 14天前
網紅曝光詐騙集團「錢騾」
2025年09月03日 | 1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