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風後,容易情緒低落?
腦中風是國人常見的重大傷病之一,根據臨床觀察,有超過一半的中風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憂鬱症狀,嚴重時會影響復健動機和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專家提醒,憂鬱的產生並不只是單純中風後失能帶來的失落,也可能是大腦受損、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而引發的情緒症狀。
腦中風分缺血性中風(最多),以及出血型中風,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平常要控制三高,藉由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型態,預防中風發生。
為何中風後容易出現憂鬱情緒?
衛福部苗栗醫院神經內科臨床心理師劉怡君指出,中風後憂鬱的成因可分為三大類:
●大腦受損引起:中風若波及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例如前額葉、基底核或邊緣系統,會造成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使患者持續處在情緒平板、憂鬱和無動機狀態。
●失能造成:當中風導致偏癱、語言困難,患者因無法自理生活或喪失工作能力感到挫折,進而產生憂鬱情緒。
●生活適應不良引起:回歸家庭或職場後,因功能無法符合角色期待,逐漸產生孤立、無力感陷入憂鬱。
案例:中風後憂鬱的王伯伯
72歲的王伯伯中風後左側偏癱,起初家人以為其憂鬱情緒只是因為無法走路,但復健逐漸有進展,卻仍愁眉不展,對以往興趣和孫子陪伴也毫無反應。
進一步評估發現,王伯伯的情緒低落除了與失能挫折有關,也因中風影響腦部情緒調節的神經迴路,使他難以排解負面情緒。在藥物治療與心理支持介入後,逐漸恢復情緒平穩,並重新投入復健。同時,家人配合安排簡單任務,例如折毛巾、幫孫子檢查作業等,並適時給予肯定,讓他重拾「能夠幫忙」的價值感,逐漸減輕了挫折情緒。
如何改善中風患者的憂鬱情緒?
●陪伴與關懷:復健是場長期馬拉松。建議家人可輪流陪伴,或透過視訊連線,減輕主要照顧者壓力,也能讓患者感受到穩定的支持。
●適量關心:過度的「你要加油」、「你一定要好起來」有時反而讓患者覺得壓力大。嘗試用日常的小句子傳達他的價值,例如:「看到你在家裡就很安心」、「有你在,家裡就很完整」。
●增加成就感與控制感:安排一些「能做到的小任務」,例如幫忙摺毛巾、挑選要吃的餐點,或決定今天要穿哪件衣服。這些日常選擇能讓患者感受到自己依然有貢獻,避免完全陷入「被照顧者」的角色。
●多元溝通管道:中風常影響語言,患者可能「心裡知道,但說不出口」而導致沮喪。除了持續語言治療,也可以用圖片、字卡、手寫板等方式幫助患者表達。若語言障礙嚴重,則可以透過擁抱、牽手、輕拍肩膀等肢體接觸傳遞支持。
●尋求專業治療:若患者憂鬱情緒嚴重影響生活或復健,務必尋求專業醫療介入。現今抗憂鬱藥物副作用已大幅降低,尤其針對大腦受損引起的憂鬱更能有效改善。同時,心理治療與復健並行,也能幫助患者逐漸找回生活平衡。
臨床心理師小提醒
「中風後的復健,不只動肢體,也要動心,讓患者能重拾笑容。」
中風後的憂鬱並不可恥,也不是患者不夠堅強,而可能是來自大腦受損和生活巨變。唯有正確理解,患者與家屬才能不再把情緒困擾視為軟弱,而是需要積極介入的一部分,及早尋求醫療協助。唯有身體與心理雙管齊下,患者才能真正走向復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