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爭議被當考題 婦兒盟:逾越教育本質

北北基公立高中三年級學生近日舉辦北區模擬考(北模),作文考試題目是「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引發考生反彈。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過去大家直覺認為幫助別人很好,但若自己或親人涉及其中,想法可能就不同。
民團則是批評,題目沒有留給學生思辨的空間,而是單向引導孩子接受「媽媽是代理孕母」的情境,已逾越教育本質。
「代理孕母」為第三方借代理孕母懷孕生子的過程,目前台灣尚未合法,至今廣受爭議。林靜儀在社群媒體發文指出,可以發現的是,當女性子宮被工具化、女性身體被物體化的對象是自己親近的家人時,多數人就很難接受「器官(身體)借用一下」這件事了。
衛福部次長:重新思考政策林靜儀10日進一步說明,過去大家在討論代孕議題時,委託他人用身體幫助生育孩子,來完成生育願望,很多人會認為「這很好啊,幫助別人是一件善事」,將這樣的舉動視為單純的利他行為,但當自己或親人涉及其中,想法可能就不同。
林靜儀說,考題是否合適,她不予評論,但對於考題在高中生之間引起很大討論,感到有些意外;高中生反映往往是很直覺的,正好提供一個機會,讓大家想想當某些政策與自己切身相關時,是否還能一樣客觀、公平的看待,重新思考相關的法律與政策。
對於人工生殖修法草案脫鉤處理代理孕母,林靜儀表示,該草案仍在行政院跑流程,代孕議題在社會上本來就有很多不同意見,未來會持續開放討論。
婦兒盟:命題誤導學生理解全國婦兒團體聯盟(簡稱婦兒盟)發表聲明表示,代理孕母議題充滿倫理與人權爭議,至今在台灣仍未形成社會共識,卻被直接納入作文題目,不僅欠缺教育現場應有的敏感度,更嚴重的是,題目沒有留給學生思辨的空間,而是單向引導孩子接受「媽媽是代理孕母」的情境,這已逾越教育本質。
婦兒盟認為,該命題可能誤導學生對家庭、婦女身體與兒童權益的理解;教育本應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與健全價值,但此次作文命題卻成為特定立場的宣傳,讓孩子陷入尚未有社會共識、且已被國際人權機構高度警告的倫理爭議中。這不僅是教育單位的疏失,更是對學生與家長信任的傷害。
台灣反代孕行動小組則是批評,「這不是教育,而是蠻橫的操控」,若教育者真想藉這樣的「感性題」教導同理心,應該讓學生自由選擇立場,探索不同觀點,而不是在考場上強迫他們扮演在既成事實中的支持者或掙扎者,卻不先告訴他們代孕實際上是怎樣的制度。
立委:侷限在單一敘事中立委陳昭姿10日表示,北模作文題目「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將學生侷限在單一敘事中,這不是鼓勵思考,而是限制思考,而她也想對這次參與北模的學生們說,「你們感到的不適是真實的,你們的聲音也值得被聽見。」
陳昭姿坦言,她能理解同學們的感受。作文確實可以探討社會議題,但題目設計應該保留空間,讓考生能選擇立場、自由發揮,而非強迫代入一個不真實、難以承受情境的感覺。
陳昭姿指出,若出題者希望設計能引導正反思辨的「知性題」,題目可以是「是否支持代理孕母法制化」;若想做成「情意題」,題目可以設計為,若生在代孕合法的國家,「我願意成為代理孕母嗎?」這樣的設計,或許較能引導思考,也更尊重學生的感受。◇
新北指出版社自行命題 翰林:把關不周檢討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