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叫不動? 老婆誇一句他動手做家事

想教會一個人生活技能,不只是告訴他「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他「想做」。(Shutterstock)
想教會一個人生活技能,不只是告訴他「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他「想做」。(Shutterstock)

文/郭葉珍(知名親職教育專家)

編按:婚前老媽叫不動、不愛做家事的男人,婚後卻一百八十度轉變,老婆不用催促就動手做!為何老媽與老婆會受到這麼大的差別待遇?男人不肯做家事的地雷是什麼?

出國時,參加當地旅行團,認識了一位年紀和我相仿的媽媽,她和新婚的兒子、媳婦一起跟團出來玩。一路上,看他們鬥嘴挺有趣的。 

媽媽常抱怨,叫兒子做家事總是叫不動,幾乎每次都以翻臉收場。神奇的是,媳婦叫自己的老公做事,卻總是叫得動。媽媽對這點很有意見,認定兒子吃定老媽。 

因為我習慣一個人旅行,所以吃飯時總得和別人併桌。 

有一次,剛好跟這對新婚夫妻坐在一起,話題聊到做家事這件事。

在媽媽家像個小少爺

兒子說,對他來說,做家事簡直像是一場折磨。媽媽在旁邊不斷碎念,數落他哪裡做得不好,常常要他重做。但太太請他做事的時候,他反而覺得心情還不錯。因為只要完成了,太太就會開心的說:「哇!謝謝你!」

後來有次跟他媽媽同桌,就更清楚事情的全貌。 

媳婦的標準,說穿了就是很寬鬆。衣服晾上去,有乾就好,這樣就能得到一句「你好棒」、「謝謝你」。衣服晒乾後變得像鹹菜,袖子縮在裡面一概沒關係。 

因為夫妻倆在燙衣服上各管各的,兒子幾次遇到袖子沒乾,或晒得像鹹菜一樣,需要重洗或燙平,覺得麻煩,自然就學會晾衣服時要拉一拉、抖一抖。 

他太太立刻誇獎:「你好細心喔!這樣我燙衣服都順多了!」兒子聽了,更願意繼續做好了。 

所以,這兒子在媽媽家像個小少爺,動也不動;回到自己家,卻把老婆伺候得好好的。 

媽媽感嘆:「我這麼努力教,怎麼叫都叫不動;反倒回到他自己家,老婆不用催就會動。」 

只在自己家當模範老公

為什麼呢?為什麼在媽媽家叫不動,回到自己家卻變成模範老公? 

答案就藏在人性裡。人,喜歡有能力的感覺,也渴望被肯定。 

對剛起步的新手來說,「有做到就好」會帶來一種「我可以」的感覺。當一個人發現「我做得到,還能讓別人開心」,這份能力感和成就感會激起他繼續嘗試,甚至有越做越好的動力。

反過來說,如果每次努力換來的總是批評和否定,自然會想逃避,甚至產生反感。 

還有,學習生活技能,少不了要「親身體會不方便」才會想改變。如果每次都有媽媽或太太在後面收尾,他永遠不會真正感受到哪裡做得不好,也就少了改進的動力。 

得讓他自己燙衣服,自己發現袖子沒乾,自己要重洗或燙平,這時候,他才會自然的想:「下次順手抖一抖,拉一拉,省得乾掉皺巴巴更麻煩。」 

理解人性 一句誇獎他主動改進

從這對新婚夫妻的互動裡可以看見,媳婦不是技巧特別厲害,而是懂得用鼓勵和放手來激發對方的動力。 

媽媽多年的努力也不是白費。事實上,衣服要抖一抖,袖子要拉平這些事,兒子本來就知道,因為媽媽教過。 

說起來只是好處沒有回到媽媽身上,而是好到媳婦而已。 

從「媽媽叫不動」到「太太一句誇獎就讓他主動改進」,關鍵在於:理解人性。 

鼓勵能帶動改變,責備會讓人防衛。 

想教會一個人生活技能,不只是告訴他「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他「想做」。 

懂得欣賞,願意放手,這是最有力量的教養方式。

——摘編自郭葉珍臉書

延伸閱讀
如果在診所,遇見一位牙醫媽媽
2025年05月27日 | 3個月前
【生活的正念覺察】我的寶貝叫媽媽
2025年05月06日 | 4個月前
趣味小遊戲 激勵孩子樂做家事
2023年12月15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