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能源穩定供應 專家籲從價格出發

民團近日公布民調顯示,近六成民眾對政府維持穩定供電缺乏信心,為此,有專家認為,要確保能源穩定供應,關鍵在於減少能源需求,當中調漲電價會是手段之一。另外,他也認為,現今政府的施政重點,不應是單純迎合民粹,而是應更務實評估政策的可行性。
總統賴清德上任一年多,遭遇美國的貿易壓力、匯率波動及物價上漲,考驗著台灣的經濟韌性,草根影響力基金會近日公布「公評台灣當前的政經發展」民調結果。
結果發現,59%民眾對政府的能源政策、維持電力供應穩定沒有信心,另有67%民眾贊成政府未來重新推動核能發電。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對於核能政策他沒有意見,現在的思考方向都是如何增加能源供給,但他認為要讓能源穩定供應,重點在於「減少能源需求」,此時應從「價格」出發。
邱俊榮說,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任何商品價格應接近它的成本,能源不夠就應漲電價,而漲電價會帶動物價,並坦言政府在整體政策制定上,確實存在其困難性。
邱俊榮說,政府現在擔心物價漲,因此不敢漲電價,也讓電力缺口永遠存在,甚至越來越大;針對電價,政府採取全額補助,直接把電價差補上去,進而扭曲價格機制,這就像是垃圾袋收費,目的就是希望「以價制量」,不要製造太多垃圾,多做回收,此時政府卻宣布要免費發放垃圾袋給窮人,直接破壞原本的價格機制。
邱俊榮認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明確區分政策「目的」及「手段」,而非採取錯誤手段,達到原先期望的目的,這往往是會很麻煩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產業發展似乎也面臨相同的兩難困境,美國關稅政策讓台灣工具機產業遭遇衝擊,為此,經濟部長龔明鑫近日也與產業交流,強調未來的路上,政府會和產業站在一起,一起面對關稅與匯率挑戰、尋找機會。
對此,邱俊榮表達擔憂,政府要保護傳統產業,避免遭受美國關稅政策衝擊,但同時台灣又要發展無人機、電動車及低軌衛星等,持續發展新興產業,同時要保護傳統產業不受傷害,這樣怎麼會不缺地及缺工呢?
邱俊榮認為,現今政府的施政重點,可能並非單純迎合民粹式,去提供大家想要的各種資源,而是回歸務實評估,到底,該幫助長期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還是幫助那些因關稅政策而無法抵禦、面臨倒閉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