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大麻數月 大一生患精神病

腦部影像研究也發現大麻成癮的人,大腦中控制情緒與認知區域,其多巴胺活動長期處於過度異常狀態,可能與精神病風險升高有關。(123RF)
腦部影像研究也發現大麻成癮的人,大腦中控制情緒與認知區域,其多巴胺活動長期處於過度異常狀態,可能與精神病風險升高有關。(123RF)

文/記者李怡欣

19歲的大一S生,反覆抽大麻數個月,開始出現聽幻覺(彷彿有宇宙人聲和自己對話),被害妄想(感覺路人對自己不懷好意的指指點點),甚至懷疑家人暗中搞鬼,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因此一直想離家,找安全地方躲起來;情緒易怒、行為躁動、疑心病,不斷與人言語衝突。在家人苦勸下勉強就醫,診斷出大麻引發精神病。

S生初期缺乏病識感(無法察覺自己思考行為有異常),對醫療人員具高防禦性,言語攻擊,舉止激動,懷疑被家人設計。後來在照護下逐漸康復。回想起來,S生覺得自己「當時失控了!我不知道會這麼嚴重!」

大麻成癮性上升10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指出,現今的大麻已和人們過去的認知不同了,大麻造成精神活性效應主要成分是四氫大麻酚(即THCtetrahydrocannabinol),其濃度在過去幾十年間大幅上升將近10倍以上。在1970年代,大麻產品中THC2~3%;現今因種植與純化製程精進,THC濃度已達20~30%,濃縮製品甚至可高達90%以上,這意謂著其成癮性、情緒行為異常、以及健康風險大幅提升,早已今非昔比。

 大麻迷思:「天然的不會成癮」

然而,一些抽大麻的人會說:「大麻是天然的,對身體沒有壞處」、「大麻不會成癮」,這種具有誤導性的言論。

其實,成癮疾病定義是:持續使用某種物質,儘管知道會帶來問題,卻仍無法停止。這邊說的「持續使用、無法停止」,指的是試過各種方法想戒卻無法保持停用;或者說,無論心情好、心情不好、無聊或煩躁時,都要習慣抽一口大麻才能緩解,這種「想要抽」的感覺,稱為「癮頭」,癮頭會反覆出現,驅使使用者繼續使用。

研究顯示——大麻絕對是具成癮性的物質。

 大麻迷思:「成分代謝掉,就沒事了」

大麻的健康危害,並不是代謝掉之後就會結束。

短期大麻使用►會造成記憶力受損、運動協調和判斷力出問題、高劑量下甚至可能產生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病症狀。

長期或重度使用►了成癮之外,還會造成慢性支氣管炎、大腦功能改變、認知功能障礙(尤其25歲以下,腦部仍在發展的青少年與年輕人)、並與憂鬱症或躁鬱症發病,有顯著關聯性。

大麻抽到變精神病,比例越來越高

丹麥研究指出,大麻對「發生思覺失調症」影響,從1972年只有2%,到了2016年提升四倍,來到8%。意思是,現在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相比以前,有更高比例的發病與大麻使用有關係。另一篇加拿大研究發現,使用成癮物質出現精神病到急診就醫個案,追蹤三年,診斷為思覺失調的比率,大麻是84.9%,遠遠高於安非他命的22.3%。腦部影像研究也發現大麻成癮的人,大腦中控制情緒與認知區域,其多巴胺活動長期處於過度異常狀態。

精神分裂症的幻覺、妄想等症狀,與腦中多巴胺過度活化有關。因此,使用大麻誘發多巴胺系統異常,可能與精神病風險升高有關。另一篇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有中至高度的證據支持,大麻的使用,會增加精神病風險、損害認知功能(記憶力、專注力下降)、使駕駛風險上升(與車禍、車禍致死率上升相關)、以及孕婦生出體重過輕胎兒的風險增加。

年輕人!別被誤導性說法欺騙

黃名琪表示,目前證據皆清楚顯示,大麻在生理、心理健康、懷孕與交通安全方面的潛在危害不容忽視。因此應該對「大麻天然無害」這類迷思提高警覺,尤其是在青少年、孕婦與精神疾病高風險的族群,更應避免使用。◇

延伸閱讀
美關稅衝擊 傳產業首當其衝
2025年08月19日 | 4天前
中國電動車業 海外投資暴增
2025年08月19日 | 4天前
2025米其林名單公布 頤宮8連霸
2025年08月19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