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打造晶片國家隊 分析:併購擴張難突破

受美國對先進半導體技術管控及中共政策驅動,中國的半導體企業併購潮仍在繼續,但整併出現困局。專業人士認為,中共政策下,不少晶片企業彎道超車,缺乏扎實的技術積累,即便併購做大也難有突破。
據《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北京政府今年召集一批晶片設備製造商,討論將不同的技術整合成由國家支持的巨頭企業,以應對美國7月底推出的「人工智慧行動計畫」出口限制。北京認為強化本土晶片是當務之急,試圖將分散的晶片產業整併為少數能夠應對全球競爭的強大企業。根據金融資訊Wind數據,今年已公布26起半導體相關併購案。
利益分歧大 併購頻傳失敗
然而不是所有的併購都能如願實現,媒體對此的評價是「談的很多、失敗頻傳」。7月9日,中國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龍頭華大九天,宣布終止收購上海芯和半導體,原因是各方在經過協商與談判後,未就交易核心條款達成一致。
《金融時報》指出,併購常因估值與所有權爭議而使談判陷入僵局,地方政府也不肯虧本出手。「利益分歧太大了」,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潛在賣家不想虧本出售,買家也不想支付溢價。」
截至2025年已有8起併購失敗案例。投資人認為,許多待售公司缺乏技術護城河,如果不能帶來戰略性成果,任何收購嘗試都可能失敗。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日前對《大紀元》分析,「問題在於,誰併誰或者是誰要放棄,恐怕又是一段鬥爭的過程。」
美中競爭 驅動晶片併購潮
外界懷疑單靠整合,能否為中國科技帶來技術突破。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院教授葉耀元對《大紀元》分析說,中共就算把中國所有的晶片產業全部放在一起,要發展成像三星或是台積電這樣的規模,還是有一段距離。
葉耀元解釋說,驅動併購的最主要原因是美中之間的競爭,「還有美國對於中國的這些晶片與科技的禁令」,因此中國「不是單純的只製造晶片這麼簡單一件事情」,還要考慮製造晶片的硬體。
目前,荷蘭半導體設備龍頭艾司摩爾(ASML)仍是全球唯一具備量產EUV光刻機能力的企業,因美國已禁止ASML向中國出口先進EUV設備,中國雖能在實驗室製造EUV光源,但要商業化穩定應用仍落後20至30年。
葉耀元說,「台積電、三星或其他晶片廠都在使用EUV光刻機,而不是在製造,這個有產業鏈問題,中國不太可能以一國之力去仿造或重新創造一個這麼龐大的全球供應鏈。」他說,「晶片產業和電動車不同,沒那麼簡單。」
彎道超車 導致產品良率不高
中國在晶片先進製程上科技能力不足,沈明室認為,這與中共的晶片政策有關。沈明室告訴《大紀元》,「中共過去定好目標後,各地方政府或者是相關的企業競相上馬,然後遍地開花,用不同的計畫來申請補助。」有的企業能找到合作的廠商,有的找不到;找不到就用買的、用騙的,來發展晶片。
沈明室說,「基本上都是彎道超車或者是速成的做法,沒辦法一步一步的逐步發展,所以它當然就沒有累積。」沒有累積的後果導致產品「良率不高」,或者品質難以和西方、韓國、日本競爭,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併購——遍地開花這麼多品質不好的晶片。
技術難仿 挖角策略難持久
中共一直以來,到台灣及先進科技領域國家「挖角」。對此,沈明室說,「靠挖角或竊取得到一些相關科技,然後彎道超車,發展出看起來好像跟美國和先進國家差不多的成品,但其實是底氣不足,基礎科技能力不夠,所以在品質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葉耀元也表示,晶片製造其實是很細緻,不像汽車行業,「不管是2奈米或3奈米晶片,你看了它,不是說我可以把它拆開來,再研究再複製,這個技術不一樣。」
對於能做高端晶片的廠商,葉耀元說,「只要這些廠商還是以美國市場為最大宗的依歸,它就不可能會跟中國合作,所以說,中國自己製造這條路很困難,要複製人家的這個機會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