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鈕到古琴 《文化裡的點燈人》展現工藝之美

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特展《文化裡的點燈人》8月8日在中山堂揭幕,邀集六位登錄保存者齊聚一堂,展出橫跨印鈕雕刻、漆線佛飾、糊紙紮作、繩結工藝與斲琴等領域的作品,並同步推出六場由藝師親授的免費工作坊。展期自8月9日至31日止,盼讓更多民眾親近傳統工藝、認識技藝背後的文化意涵。
本次展覽以「光」為主題意象,分為「記憶之光」與「技藝之光」兩大主軸,呈現藝師一生奉獻所點亮的文化火炬。文化局長蔡詩萍致詞時表示,藝師們年事已高,文化局必須肩負保存責任。在時代變遷、工藝面臨斷層的當下,依然有一群人願意投入一生守護傳統技藝。
「成為保存者,不是5年、10年,而是一輩子的時間。」蔡詩萍說,相較於其他更大眾及娛樂取向的文化活動,保存文化資產顯得寂寞許多,卻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局將持續以政策推動文化資產保存與技藝傳承。
此次參展的六位藝師包括:民國98年登錄為「印鈕」保存者的廖德良、102年登錄為「漆線」保存者的顏金益、108年登錄為「糊紙」保存者的張秋山與李清榮、110年登錄為「繩結」保存者的陳夏生,以及112年登錄為「斲琴」保存者的林立正。
81歲的廖德良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指著一枚刻有蓮花的印鈕說:「蓮花是開花同時結果的,帶有因果同時的宗教寓意。」他分享,印鈕不僅是印章頂部的雕飾,還兼具實用與審美,雕刻時會結合石材色澤與瑞獸、佛法等圖案,蘊含文化象徵。他坦言,從事印鈕工藝60年,傳統藝術需要傳承,但靠它維生不易,鼓勵年輕人將其作為興趣或兼職,並呼籲政府與社會協助保存。
文化局表示,展覽現場除展示藝師精選作品與創作歷程,讓觀眾從歷史脈絡到當代表現全方位認識六項工藝外,還安排六場免費體驗工作坊,內容涵蓋印鈕答客問、繩結飾物編製、水燈頭紮作、漆線飾品創作、紙馬糊製、斲琴講座與古琴欣賞等,由藝師親自授課,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期望不同世代民眾在動手參與中激發對傳統工藝的好奇與熱情。
蔡詩萍指出,自2008年推動無形文化資產登錄與保存計畫以來,台北市已累計完成24項無形文化資產及39位保存者或團體的登錄。文化局補充,未來將持續透過教育推廣、公開展演、跨域合作等方式,深化傳統技藝與現代社會的連結,讓文化記憶在時代洪流中持續閃耀。
《文化裡的點燈人》展覽及工作坊皆免費參加,更多活動資訊可至「設計臺北」臉書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