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滬之心 修復之情 澎湖小池角「滬目」修復記

在澎湖西嶼小池角海岸,當退潮露出海底,那一口形似愛心的石滬,靜靜地躺在潮間帶,如一封寫給大海的情書。它叫「滬目」,是當地人稱呼「滬房」的方式,也是澎湖白沙地區心形石滬的獨特語彙。
今年夏天,滬目舉辦一場久違的修復工程,一位滿頭銀髮的石滬師傅洪振發,從紅羅村趕來,在七月二十一日舉行拜滬儀式後,彎下腰、挽起袖,開始了這項與潮汐搏鬥、與時間對話的修補工程。
傳承的海工藝
洪振發站在滬體中段,手執撬棒,神情專注。他不是為了觀光而來,也不是為了建設,而是為了守住一段歷史,一項正在消失中的技藝。
滬目是池西村四十九口石滬中,唯一一口擁有心形結構的單滬房石滬。它不像七美的雙心石滬那般廣為人知,卻因為形狀獨特、結構優雅,近年漸漸受到旅人矚目。
但比美景更珍貴的,是那一道道由人手一顆顆疊起來的石牆,是靠經驗、耐力與默契堆疊出的海上智慧。
修滬 不只是修一堵牆
滬目這回修復的是左伸腳尾端陸連部分,振發師傅說,那段當年可能因石料不足,只能臨時以「(石老)(石古)石」代替玄武岩來砌。(石老)(石古)石輕又脆,容易被浪搖鬆。要修,就得先「清底」。
他一石一石搬開舊石,像是探尋祖先留下的筆跡。舊石搬出後,還要四處尋找玄武岩──那種黑亮堅硬的石材。偏偏現場資源有限,師傅和年輕工班只得趁著海水未退時,利用泡棉船搬運石料。
「浮力是朋友。」他笑說,在海水裡,一百斤的石頭也能拖得動。工班拎著石頭在水中前行,有時摸黑、有時頂著烈日,只為能準確將石塊送上修補處。他們還在海底綁上藍色浮標,用來記下卸料地點,一根藍線在海中漂浮,像是與過去連結的信物。
每一層石砌 都是誠意
重石作基、疊砌填補,向外築斜坡消波、向內立牆為穩,最後再「填櫃」、「修面」,讓整體既牢固又美觀。每一塊石頭,都需小心就位,靠經驗判斷最佳角度與落點。
洪振發蹲著看、站著敲、跪著放,一旁的年輕人跟著學、跟著做。雖然汗水滴入海裡,但這些日子過去後,石滬將再次安穩地站在海上,迎接浪潮、迎接旅人,也迎接明天。
「修這個,不會賺錢啦。」他笑著說。但他依然一趟一趟從紅羅過來,只為完成一個責任。
心形的石滬 深情的人
滬目之美,不止於其形,更因這份心意──守護海洋、傳承技藝、感謝自然。
澎湖的石滬,不只是古人的漁獲工具,更是與海共存的智慧與敬畏。如今振發師傅還願意一步步教人修滬、願意在海裡彎腰揮汗,這樣的人,跟滬目一樣珍貴。
每一次修滬,其實也是在修一段與土地的情感。石頭一塊一塊地疊上去,也像把過去的記憶與未來的希望慢慢鋪好──讓這片海岸的故事,繼續被訴說、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