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失敗 專家:朝野對抗恐惡化

首波大罷免24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案,全被否決。專家分析,未來朝野在立法院的衝突、政治情勢恐更加惡化,但這不代表人民對親中路線的授權,而朝野衝突的領域可能會是全方位的,但在野黨也不見得敢擋國防相關法案,而可以談、有共通點的民生經濟法案可能較多。
台灣勵志協會27日舉行「大罷免選後國際媒體」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議員進行分析。
匯理國際政策諮詢集團董事長譚耀南表示,這次罷免結果毫無疑問是國民黨大勝,也是罷團、民進黨的挫敗;若大罷免成功,光環會在罷團身上,但大罷免失敗,民進黨必須要概括承受,而且藍白會聲稱取得新的民意授權,接下來藍白黨團與綠黨團、行政團隊的衝突和政治情勢會更加惡化。
不過,譚耀南分析,這次投票不是人民對於親中路線的授權,更不能理解成是對台灣前途立場的改變,但是可以解讀成因為中共目前對台灣缺乏善意、雙向溝通不足,導致人民對台灣的前途產生憂慮,這值得政府重視,而中共對台灣的統戰力道勢必會加強。
譚耀南指出,接下來的情勢只會更險峻、複雜,不管是國內的政爭、與美國的談判,面對中共的步步進逼、在地協作者的資訊戰,如何進行有效溝通,若執政團隊不能夠跟在野黨溝通的話,如何跟人民直接對話,這會是非常大的挑戰。
國防外交法案 藍白未必會擋
未來朝野衝突可能會有哪些領域?譚耀南認為,可能是全面性的,但在國防方面,藍白也不見得敢擋,因為可能也有美方壓力,民生法案的話,希望朝野有最大公約數,但普發現金等議題很受基層民眾歡迎,但沒有形成共識就直接通過,關注未來這個現象會否持續?
譚耀南補充,像是不在籍投票議題,看似中性,涉及可以讓人民提前投票,但過往有很多討論,絕對不能夠讓在中國的台灣人投票,其原因非常清楚,因為很明顯中共會試圖去影響投票行為。
他總結,若是民生經濟法案,可以談、有共通點的可能較多,國防外交法案看個案,但大體上藍營未必敢全刪,美方也在關切,但像是不在籍投票的法案,就要去討論。
他建議,接下來除了政府要跟人民溝通外,這還是一個論述戰,誰能把道理、故事講清楚,就能夠有效說服民眾,也就能較容易抵禦不合理、或顯然會對台灣造成危險的法案通過。
譚耀南呼籲,總統賴清德應該要接受民進黨無法掌控國會的現實,最起碼到2028年都是如此,在這個政治現實之下,如何緩步推進,妥協、溝通,試圖達成一個各方都可接受的路線、方向,才是接下來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