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威脅日增 學者:台反制能量不足須補強
國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賴達文24日指出,近日漢光41號演習期間,澎湖馬公基地連續4天遭不明無人機侵擾且無法有效驅離,突顯我國目前反無人機設備仍以干擾槍為主,應加速建立多元偵測與軟硬兼具的攔截能力,建構完整防護網。
賴達文於國防院「即時評析」專區撰文「台灣反無人機能力的缺口與強化」指出,自2022年金門無人機事件至今,台灣雖預計於今年底完成26套反無人機系統建置,但現行多仰賴「目視」與干擾槍通報,對於日益多變、具抗干擾能力的無人機之威脅,防禦能量明顯不足。
無人機在戰時恐造成重大傷亡,例如俄烏戰爭中,廣泛使用FPV自殺無人機攻擊地面部隊,或如以哈衝突首日,伊朗即出動百架Shahed-136無人機癱瘓以色列防空系統。而這些對台灣,都具有重要警示。
賴達文強調,關鍵在於「看得見,才打得到」,台灣現行多仰賴人眼目視及簡易偵測,對於中小型無人機或夜間侵擾效果有限。他建議,應輔以AESA雷達、EO/IR模組、AI辨識系統或聲學陣列,建立多元、彈性部署的偵測網。
硬殺手段:定向雷射、微波武器
他點出,目前多數干擾槍需持續對準目標且干擾距離有限,對於蜂群無人機效果不彰,建議除強化干擾系統自動化整合外,也應引進「硬殺」手段,例如定向雷射、微波武器,甚至結合既有武器系統如步槍瞄具、車載機砲塔,提升精準打擊力與應變效率。
他表示,美軍採購的Epirus微波武器系統,雖造價高達新台幣逾12億元,但每次發射成本僅約1元,可見其長期效益;烏克蘭使用的Skynex系統也值得台灣參考,除可有效攔截無人機與巡弋飛彈外,亦具有機動性與高發射密度。
賴達文呼籲,台灣應完善戰術層級(單兵、機械化部隊)及定點設施(軍營、陣地、關鍵基礎建設)的防護網,並考慮與萊茵金屬公司合作,以雲豹車體為基礎開發本土版30mm Skyranger系統,整合現有彈藥資源,強化反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