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示警中共資訊操弄 恐製造衝突誤導國際
國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劉姝廷近日發表專文指出,「資訊不在場證明」(information alibis)已成當代戰爭中資訊操弄的重要策略。她提醒,俄羅斯在敘利亞內戰與俄烏戰爭中皆運用此策略來混淆視聽、推卸責任。中共也可能仿效此模式,未來應用於台海與印太地區,對台灣構成重大風險。
劉姝廷在《國防安全雙週報》撰文指出,根據烏克蘭「反虛假資訊中心」定義,「資訊不在場證明」是「一方預先指控另一方即將從事其將要從事的行為,目的是為了推卸自身的犯罪責任」。此策略包含三個階段:預防性指控、混淆受眾與推卸責任。
她指出,俄羅斯在介入敘利亞內戰時便展現該策略。例如支持敘利亞政府打擊反對派時,俄軍對民用設施如醫院與學校發動攻擊,卻先行指控反對派將使用化武,藉此轉移責任。2018年度瑪鎮(Douma)發生化武攻擊造成平民傷亡後,俄方持續否認、混淆資訊,甚至將責任推給反對派與西方國家。
在俄烏戰爭中,該策略也被大規模運用。2022年7月,烏克蘭境內、俄方控制的奧列尼夫卡(Olenivka)戰俘營遭到爆炸,造成大量戰俘死亡。劉姝廷說,事件發生前,俄羅斯便在Telegram平台上大量播放烏克蘭戰俘「承認」犯下戰爭罪的影片,形成預防性指控。爆炸發生後,Telegram迅速流傳「澤倫斯基下令處決自己的人民」、「烏克蘭以海馬斯火箭消滅戰俘」等影片,隨後俄羅斯國防部與駐聯合國代表亦發表聲明呼應此說法。
劉姝廷表示,類似操作也逐步出現在中共對外資訊操作上。2025年4月14日,中菲雙方在南海發生海警衝突後,中共指控「菲方行徑嚴重違反國際法相關規定和海上避碰規則」,並強調中方海警是「依法巡邏」、「操作專業性規範」,主張「責任完全在菲方」,具備「資訊不在場證明」的特徵。
她分析,中共可能仿效俄羅斯,將此策略調整應用於台海與印太。例如,中共可先在輿論上指控台灣或其他國家挑釁,再在事發後操弄資訊、推卸責任。中共也可能透過製造衝突前的大量假訊息與輿論鋪陳,作為戰略溝通與行動鋪排的一部分。
她表示,這類策略具有高度迷惑性,第三方若無法即時查明事實,容易誤判事件始末。對民主國家而言,建構有效的預警與戰略溝通體系十分重要。但她也提醒,過度預警若未發生實質行動,恐產生「狼來了」效應,反而削弱政府公信力。
中共操作「預防性指控」端倪
在兩岸關係方面,劉姝廷指出,中共近年擴大「台獨頑固分子」名單,並針對台灣實體發布制裁措施,這些舉措可視為「資訊不在場證明」策略中的「預防性指控」。未來若中共尋求軍事行動或政治操作,可能透過資訊戰塑造正當性,甚至主張台灣民間有支持中共介入之訴求。
她警告,近日有中共學者主張使台灣發生「第二次西安事變」,讓中共以「保安」為名介入台灣,這類論述雖為個人意見,卻與「資訊不在場證明」的邏輯高度吻合,值得我方密切關注與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