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特斯拉在中國處境惡化

曾被視為中美經貿合作象徵的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如今面臨中國企業競爭與政治風險交織的雙重壓力。特斯拉執行長、世界級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在中國的路也越走越難。
特斯拉曾是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標誌性品牌,2019年建立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成為北京對外開放的象徵。馬斯克本人也因快速落地投資、低調配合政策,被中共官媒視為「外資範本」。
但該公司始終存在的風險正在上演。《華爾街日報》說,特斯拉可能會逐漸落後給它自己扶植起來的競爭對手。
隨著中共政府對電動車的補貼,比亞迪、小鵬、理想、蔚來等中國本土品牌的迅猛擴張,特斯拉的市占率被逐步侵蝕。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的數據,比亞迪憑藉純電動車(BEV)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雙線發力,其市占率在今年5月占整體新能源車市場達近三成。吉利、長安、五菱寶駿等車企占據中高市場地位,合計市占率接近25%。理想、XPeng等新勢力合計約7%~8%。特斯拉市占率明顯下滑,已跌出前五至4%左右,並且持續在中國市場承壓 。
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占率從2021年的約11%下滑至今年5月的4%。今年5月,特斯拉在中國的銷售量略低於4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30%,而中國整個新能源車市場的銷量則增加了28%。
特斯拉步摩托羅拉、蘋果後塵
《華爾街日報》說,長期以來,在中國的美國企業往往會在經歷短暫繁榮之後便被甩到後頭——一旦中國競爭對手發展壯大,政府官員又開始向該國領軍企業傾斜,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外資企業一開始往往很成功,因為中共官方需要外資投入和領先的技術。但隨著本土企業的技術模仿漸趨成熟、企業規模擴大,政府政策逐漸向國內企業傾斜時,外資公司就會逐漸落後,最終被淘汰出局。
2000年代初期,摩托羅拉就曾被中國本土公司趕出市場,當時政府透過要求共享技術和採用華為制定的電池標準,來向這家美國公司施壓。
蘋果在2023年是中國的智慧手機銷量冠軍,但現在已落後華為和小米,原因不僅在於後者提供價格更低,卻有更受中國人歡迎的功能,蘋果的下滑還受到政府官員使用限制和支持本土廠商的政策影響。
北京重估馬斯克的戰略價值
此外,除了市場挑戰,馬斯克的「地緣政治資產」定位也發生變化。
旅澳法學家袁紅冰教授曾披露,中共軍隊智庫報告建議,瞄準馬斯克以影響川普,加快入侵台灣的步伐等。但隨著馬斯克退出政府效率部及其與川普的關係惡化,「諮詢過中國官員」的匿名消息人士稱,北京方面將逐步淡化馬斯克「地緣政治資產」的定位,並側重扶持本土企業。
近期,馬斯克在《大而美法案》上與川普唱反調,7月5日又在社群媒體宣布成立新政黨「美國黨」,外界關注他與川普之間原本的盟友關係逐漸轉冷。
川普7月6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說,看到馬斯克在過去5週「脫軌失控」,陷入「火車事故般」的災難性局面「令人難過」。這對北京而言或許意味著,馬斯克不再是穩定的「對美窗口」。
特斯拉自駕技術卡關
馬斯克一直想在中國推進的特斯拉「全自動駕駛」技術,一方面因為中共法規嚴格要求自動駕駛訓練數據不得出境,因此未獲官方許可,談判陷入僵局。
另一方面,華為、小鵬、比亞迪等本土廠商快速推出具備Level 2至Level 3功能的駕駛輔助系統,卻獲得監管支持。比亞迪的「神眼系統」、小鵬的XNGP已覆蓋市區,部分車型免費配套使用,成本遠低於特斯拉全自動駕駛。
中美競爭下中國路前景暗淡
從更廣泛看來,特斯拉在中國的經營也受到中美關係緊張的影響。從出口管制到數據安全審查,再到潛在的產業政策調整,外資企業的風險成本上升。特斯拉作為技術密集型、數據依賴型企業,面臨的審查與限制尤為明顯。
目前,特斯拉的中國車主被要求將車輛停放於特定區域外,政府機構與軍事單位經常禁止其車輛進入。這些政策反映出中共對特斯拉數據儲存與車載攝影機的長期疑慮。
馬斯克與中國的關係曾是中美經濟合作中難得的亮點,但在全球電動車競爭與地緣政治變局下,這段關係正變得複雜而脆弱。
《華日》援引前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高層主管、現經營汽車諮詢公司的鄧恩(Michael Dunne)說,「你永遠不該低估馬斯克和特斯拉的韌性」,馬斯克可能知道許多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成功是有時限的,因此他正考慮在印度等地投資,以防中國市場更加難以應對;對馬斯克而言,「在中國賺錢但不惹麻煩」的平衡,正變得前所未有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