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批澄清湖建滯洪池釀水災 水利局:本就易積水 無關工程

高雄市澄清湖旁道路在颱風丹娜絲過境時嚴重積水,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認為,與市府挖除一旁約3公頃森林改建滯洪池有關,除了增加路基被掏空的風險,也使泥水直接流入澄清湖造成汙染,呼籲市府變更設計。不過,水利局表示,該處本是易積水路段,與滯洪池無關。
莊傑任5月間揭露,高市府收回澄清湖高爾夫球場後,挖掉一旁3公頃的森林改建為滯洪池,但工程設計有很大的問題。依原始排水系統,松藝路下方有排水涵管可將水排入澄清湖,道路另一側與高爾夫球場間隔著一片小森林,另有一處球場水池溢洪口;但水利局卻拆掉原本的溢洪口、剷平中間的森林,直接在松藝路下方排水口做滯洪水閘。
莊傑任表示,原本大口徑的排水口,會因為這個水閘門的設計而變小,且增加排水阻塞的風險,應利用原本的溢洪口直接改建成水閘門,中間要保留一個森林緩衝帶,確保進入澄清湖的排水箱涵入口淨空;且讓滯洪池遠離馬路,也可避免土壤含水過高導致路基掏空的風險,但市府卻執意執行錯誤設計。
對此,水利局澄清,滯洪池選址是依據球場地勢落差、集水區及原有出流口評估,選擇地勢最低的10號池區,擴大原池域並設置閘門,有效調節水位、延緩洪峰進入下游,以最小開挖量達成最大滯洪功能,並無「挖除3公頃森林」,實際施工區並非天然林地。而原有的溢洪口也並未拆除,新設閘門也保留上部溢流設計,將視需求加大溢流口規模。
「滯洪池設計是為了改善當地排水條件,並非積水成因」,水利局強調,松藝路因地勢低窪、逕流集中,原本就是歷年易積水路段,而本次積水是因颱風造成落葉枯枝,嚴重阻塞洩水孔所致,經積極處理後積水已消退,開放通行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