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助壽險匯損減壓 準備金40%可轉列盈餘

為因應新台幣強升衝擊壽險業獲利,金管會近日發布函令,將允許壽險業將特定保單多提存的準備金釋出,最高40%可選擇轉入外匯價格準備金(外價金),或列入稅前盈餘。此項措施可溯及是用在企業6月財報及半年報,降低壽險業下半年匯損壓力。
金管會日前宣布壽險業三大暫行措施,包括:一、資本適足率(RBC)匯率改採半年均價評價,二、放寬保單責任準備金計提基礎,三、新一代清償能力(TW-ICS)制度過渡措施申請標準。
針對壽險業關切責任準備金釋出的方式與比例,金管會6月30日發布最新函令,希望幫助壽險業減壓,並聚焦四大重點。首先,壽險業可將特定保單多提存的準備金釋出,可選擇轉入外匯價格準備金或列入稅前盈餘。
其次,壽險業若選擇列入稅前盈餘,應留意需繳20%營所稅;第三,無論選擇轉列盈餘或外價金,年底若有稅前盈餘,需強制將其30%提存為外價金,相當於賺10元、提存3元;最後,壽險業採外價金新制者,每月提存比例將從0.1%調高至0.125%。
金管會表示,選擇釋出責任準備金的業者,須在7月15日前提出評估報告,報金管會備查,若金管會無意見,壽險公司才能採用。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強調,壽險業資產多配置在長年期固定收益商品,不會因匯率波動就立即處分資產。
有媒體報導,壽險業高層指出,台灣壽險業危機來自幣別錯配問題嚴重,在其他國家並不常見,主因台灣投資去處不多,進而讓壽險資金往海外投資。美國總統川普下半年影響仍在,儘管金管會此次救起半年報,第3季財報恐挑戰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