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用低劣晶片 官商勾結罔顧人命

中國產電動車時不時會發生自燃或駕駛失控事故,最近,小米和比亞迪又被曝出使用手機級別的低劣質晶片(芯片)。專家分析認為,中共允許電動車使用手機晶片反映出官商勾結,罔顧產品安全和百姓的生命安全。
6月25日,小米電動車首款SUV YU7亮相標榜使用「第三代驍龍8移動平台」。然而業內人士指出,該晶片實為消費級,不具備車規級耐熱與壽命標準。
這兩者的主要區別是,「消費級晶片」的工作溫度範圍是0℃到70℃,設計壽命3到4年,而「車規級晶片」是零下40℃到零上105℃,以及15年工作壽命。除了小米YU7外,比亞迪高階車型方程豹同樣被曝使用自主開發但不合格的消費級晶片。
低劣晶片危害車輛安全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告訴《大紀元》記者,即使同樣是消費級晶片,台積電製造品質仍優於他廠。
他說,「用在手機裡的台積電的晶片就比較省電,而且不會發熱,這涉及到晶片本身製程的成熟度。」其他廠的晶片容易發燙,「晶片發燙的話,韌體控制就會下令晶片減載、降載,也就是計算能力大為降低,同時會耗電,這還是手機而已。」「韌體」是內嵌在硬體裝置中的微代碼,以協助硬體有效運作。
蘇紫雲表示,「可以想像,不管是小米或是比亞迪的車子,在極端工作環境之下(晶片)可能就會失效了,失效可能就會讓駕駛無法控制,或車輛自己的自駕系統失靈。」
他進一步解釋,這像用小引擎拉大車一樣,「可以想像成是1千cc引擎的車子裝800公斤的車殼還好開,但是你用1千cc的引擎去裝2千公斤的車子,那引擎當然就容易掛了。」
自燃事故突顯設計缺陷
蘇紫雲說,自燃多因晶片不穩導致電池管理模組失靈,就可能讓鋰電池「過度放電」造成車子自燃。車門打不開也是設計問題,電動車廠未配備明顯的手動備援裝置。小米宣稱SU7有緊急機械把手,但蘇紫雲指出,有的車廠為了車輛美觀,把手動門把設計的比較隱藏,「像上次不幸的那三個女生可能在緊急狀況下找不到手動開啟的開關把手。」
「這就是為什麼汽車(設計),有時候前門是電動窗,但後門會留手搖柄,就是考量到萬一車輛掉到水裡面去,電路失效,無法降下電動窗的時候,至少可以從後門用手搖把車窗降下來,再游出去。這就是我們說的『冗餘備份』。」蘇紫雲又補充道。
中共高層默許安全隱患
蘇紫雲認為,中國電動車用低劣晶片,反映中共業界失去了企業責任,「要把車子的性能拉高到超越晶片的安全指標上面」。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謝田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害怕美國晶片制裁,轉用所謂的「自主晶片」卻無法達到車規級標準,存在安全隱患;他直言,中共與大車廠關係密切,視百姓安全如無物。當事故發生,政府還打壓消息不准報導,車廠依舊能生存。謝田強調,中共與人民為敵,對老百姓死活根本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