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學院遭獵巫 分析:有劇本的認知作戰

近日黑熊學院因為銷售1,380元的防災包,成為全台統媒與政黨輿論圍剿的對象,從「賣太貴」、「發國難財」到「紅熊」、「統戰內鬼」,輿論火線迅速升溫。臉書粉專「聲量看政治」20日表示,這不只是價格爭議,更像是一場有劇本的認知作戰,意圖摧毀黑熊學院作為台灣自主防衛教育象徵的社會信任基礎。
「聲量看政治」粉專分析,自16日起泛藍YouTube頻道針對黑熊學院的影片從每日約10支暴增加至近50支,聲量與觀看數同步爆量。觀看數在先前一度下滑後,16日重啟攻勢,原本泛藍在16日之前幾乎沒有直播,從17日開始突襲式上線,觀看人數暴衝至近4千人,只有藍營出現這種「臨時調度直播戰」的聲量特徵,這顯示其不只錄製影片備戰,還動員KOL(Key Opinion Leader)、頻道主、直播主全面圍剿。這不是巧合,是典型攻擊,從社群影片到直播動員,全在防災包議題發酵後「準時出手」。
新聞標題洗版式推播
此外,「聲量看政治」粉專統計過去10天超過70則新聞標題,揭露三波攻擊策略。前期(6/10–6/14)主打「1,380元防災包太貴」,出現「Amazon只要1千」、「愛馬仕防災包」等標題;中期(6/15–6/17)焦點從價格轉向「黑熊學院是不是在發國難財」、「沈伯洋的父親與中國關係」;後期(6/18–6/19)開始結合花蓮縣政府的免費防災包話題,出現「花蓮發0元,黑熊賣1,380」、「賣給愛台灣的人」等分化語句。
該粉專分析,這樣的新聞排列方式有兩個目的:一是「讓討論焦點從政策與防災教育,轉向價格與人格」;二是「把黑熊學院從一個民防團體變成『藍營眼中的敵人』」,用標籤讓其難以自清。媒體不是報導事實,而是在設計情緒劇本,讓民眾從討論價格,進一步產生憤怒與仇視。
本質為認知作戰 不是輿論爭議
「聲量看政治」粉專分析,這一波訊息根本不是單純的不滿或疑問,而是一場有劇本的認知作戰,其發展有以下特徵:1.多平台協同出手:PTT起底、YT影片爆量、FB轉貼鋪天蓋地,加上地方政府比價反酸,形成一個「聲量圍殺圈」;2. 話語轉移非常精準:一開始大家只是在問價格,後來卻變成「沈伯洋是不是中共第五縱隊」、「黑熊是不是騙子」;3. 失衡的攻擊邏輯:防災包能不能幫助民眾這件事反而沒人談,取而代之的是「酸、罵、懷疑、嘲諷」,讓受眾只剩下仇恨情緒。
該粉專說,這種操作就是典型的灰色地帶操作法:不宣戰、不出兵,而是用資訊、影片、情緒發動一場無聲的聲量戰,把目標抹黑到自爆。
為何一個民防教育團體會成為大規模聲量動員的目標?該粉專分析指出,黑熊學院做的是喚醒民眾備戰、防災意識的工作,這會威脅到那些靠「疑美論」吃飯、靠「假和平」騙選票的人,以致那種「只要親中就能保平安」的幻想就會破功,這才是藍營、紅營最怕的,「他們不會去談內容,也不想談防災,而是直接指控你賺錢、愛炫富、甚至是統戰內鬼,因為這樣才能讓討論回到他們熟悉的『鬥爭地板』。」
聲量戰爭的反思 還能談事實嗎?
「聲量看政治」提出更深層的社會警訊:我們的社會還能理性討論公共政策嗎?還是誰聲音大誰就贏?當整個資訊空間被演算法、直播與仇恨掌握,慢慢看不到「想為社會做事的人」,只看得到「喊得最大聲的藍白紅政治人物」。
該粉專強調,黑熊學院的1,380元防災包不是完美的產品,但它是一個象徵:在中共威脅之下,能不能主動準備,還是只能等被救?「這場聲量攻擊不是在吵價格,是在測試我們社會的集體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