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重回十大死因 專家籲放寬通訊諮商限制

衛福部近日公布去年國人死因統計,其中,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時隔14年重回10大死因之列,位居第10名。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但現行法規對通訊諮商仍有限制,盼進一步放寬,讓民眾有更多求助選擇。
據統計,去年國內自我傷害(自殺)死亡人數為4,062人,相較前一年增加逾百人,值得注意的是,除0至14歲、65歲以上人數下降外,其餘年齡層均呈現上升。
衛福部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年滿15歲至45歲者,皆可申請三次免費心理諮商,另針對職場族群,提供「勞工健康服務心理諮商」,有納保的工作者,可申請最多六次免費心理諮商,作為舒緩工作壓力與情緒負荷的管道。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認為,雖然政府已提供不少心理健康資源,但可及性仍有待調整。諮商心理師張祐瑄提到,許多想求助者,因「求助成本」難以實際將需求化成行為,如下班回家時間太晚、太累,或住家離諮商所太遠等,若使用通訊諮商,便可有更高的彈性接觸到資源,但目前法規對通訊諮商仍有許多限制,盼進一步放寬,讓民眾求助時有更多選擇,避免累積過多壓力走上絕路。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臨床經驗觀察,許多當事人在真正走到自殺行動前,往往已經歷一段漫長的心理耗損。這些壓力未必來自單一重大事件,更常源於日常生活中長期的累積,包括學業與職場、經濟、家庭、人際衝突或長時間的孤獨感等。
胡延薇表示,當這些情緒長期未被理解與調節時,容易讓人陷入深層的無力與無助,「願意求助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自我照顧行動」,求助不必很大,當覺得生活重到快要撐不下去時,有許多相關資源可以陪伴民眾一起分擔重量,只要有需求都可主動利用資源求助。
胡延薇表示,許多方式都能為情緒找出口,如追劇、打電動、與朋友聚會或小酌幾杯等,但是如果只能短時間內帶來放鬆與喘息,心情依然沉重、睡眠持續受影響,甚至對生活提不起勁,這代表壓力需要更進一步的方式處理,心理諮商正是能夠幫助民眾的資源。◇
《大紀元時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若需相關協助,請撥打下列專線:
24小時自殺防治專線(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