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治療路怒症 先釐清壓力來源

路怒症示意圖。(123RF)
路怒症示意圖。(123RF)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

新北市三峽發生自小客車衝撞路人的重大車禍,有民眾根據事發影片猜測,這次事件或與「路怒症」有關。心理師表示,出現「路怒症」原因是在駕車過程中,遇到被擋住或塞車等不順己意的情況時,就將平時累積的不滿、挫折感發洩出來,至於如何避免,就要透過自我情緒管控。

據了解,肇事的余姓老翁19日在事發前已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後加速逃逸,有網友透過影片推敲當時的情境,質疑駕駛是針對一名女騎士,懷疑是因對方「擋了他的左轉路線」而心生不滿,但具體原因仍有待余男清醒後才能確認。

有警方指出,「路怒症」特徵包括情緒失控、攻擊性行車行為。另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過往發布的研究發現,約五成台灣駕駛為潛在路怒族,平日或許溫和,但一握方向盤便情緒失控,這類行為若未及早辨識、介入,極可能導致暴力駕駛、追撞報復等後果。

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羅惠群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開車較有掌控感,部分人遭遇被人切車道、不打方向燈時,就很容易把社會上累積的挫折感、情緒投射進來,呈現在駕駛行為上,主要是因為情緒壓力太大、過度壓抑;臨床觀察罹患路怒症的男女比例約為9:1。

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提醒讀者,安慰遭騙者有些「地雷」言詞不要用。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提醒讀者,安慰遭騙者有些「地雷」言詞不要用。(受訪者提供)

羅惠群提醒,若遇到有駕駛以追車、跟車、故意急煞等危險行為,來警告或懲罰對方,這些都是要注意的徵兆。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陳劭旻也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開車時若遇到如路被擋住、前車開很慢或塞車等,非按自己預期的情況時,也容易讓人產生很強烈的挫折感,而有一些人就會用比較攻擊的方式,去對待造成這種狀況的人。

至於如何避免路怒症,羅惠群認為,仍要回歸「自我情緒管控」跟「情緒調節」。以治療面來看,心理師會先協助其做「情緒釐清」,確認壓力來源是經濟、工作或人際關係,並幫助正視「我有壓力」這件事,因為很多人其實是用逃避、否認的方式處理情緒。

「不是等到爆發才來處理情緒」,陳劭旻說,因為路怒症的爆發,往往不是開始塞車的時候,而是在「我以為要脫離車陣了」的那一瞬間,又冒出一個人車擋住你,那種強烈的挫折感很容易讓人情緒失控,因此當情緒開始有點不穩時,就應先提醒自己冷靜。

過度觀看車禍畫面 恐引創傷

另外,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提醒,這類突發事件對成人與兒童都會引發創傷反應,不論是否在場,目睹或持續接觸相關影像,皆可能破壞原有的安全感與情緒穩定。全聯會建議,家長可以透過「主動關心情緒」、「避免重播事故影像」、「維持正常節奏」等方式陪伴孩子度過情緒不安期。◇

延伸閱讀
安永搶進高雄亞灣 瞄準跨境財務商機
2025年05月19日 | 4個月前
拜登確診罹前列腺癌 已擴散到骨骼
2025年05月19日 | 4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