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食族|超商、夜市怎麼吃才健康?

外食已成現代人生活日常,根據國健署2017~2020年報告指出,全臺約七成民眾每天至少一餐外食。常見外食普遍高油、高糖、高鹽、低纖維,長期下來易導致熱量過多、營養失衡,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糖尿病風險。
外食選餐掌握五口訣:「多粗食、少精製」;「多蒸烤、少油炸」;「多香料、少沾醬」;「多蔬果、少零食」;「多喝水、少手搖」,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于如教您掌握以下聰明選食攻略,讓外食族吃得安心又健康!
外食族選食大揭密!
選食攻略一:
・少油:使用橄欖油、亞麻仁油、芥花油,取代棕櫚油、椰子油、豬油、奶油。選蒸、燙、烤、烘等烹調方式,少選油炸、油煎。避免滷汁拌飯或淋青菜,少選蹄膀、豬皮、美乃滋、洋芋片等。建議油脂比例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1:1.5:0.8」。
・少鹽:減少醃漬及沾醬、少喝湯(以湯麵取代乾麵但不喝湯,降低鹽、油)。點餐時請店家減少調味料。用天然辛香料如薑、八角、香草、檸檬提味。每日鈉攝取應少於2,400毫克,相當於一天攝取鹽巴6克。
・少糖:少選糖醋、紅燒等加糖料理。以天然水果和白開水取代醃漬水果、果醬和含糖手搖飲。充足水分幫助代謝,避免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每日精製糖熱量(每克4大卡)應小於總熱量10%(例如:熱量2,000大卡/日,糖<50g)。
・少加工:減少精製、加工食品。多選天然原型食物,如蒸地瓜、新鮮水果、堅果、蒸蛋、糙米等,減少熱狗、素火腿、培根、速食、蛋糕、汽水等,降低隱藏油脂與鈉攝取,增加膳食纖維與飽足感,有助於體重控管。
・多全穀蔬果:餐盤比例建議「飯跟蔬菜各半」或「211原則」,即2份蔬菜、1份蛋白質、1份飯,確保攝取足夠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飯以未精製的糙米、地瓜、南瓜、馬鈴薯取代白飯、白吐司、白麵條。
・多喝水:充足水分有助代謝、排便、降低泌尿道感染風險等。每日飲水量建議為:體重(公斤)×30ml,如50Kg成人,每日約需1,500ml水分。
選食攻略二:六大類食物餐餐有
營養均衡才有活力,建議每一餐包含以下六類:
1. 全穀雜糧類(如紫米、地瓜、全麥吐司)。
2. 豆魚蛋肉類(如雞胸、蛋、蝦、牛板腱)。
3. 蔬菜類(如高麗菜、紅蘿蔔、茄子)。
4. 水果類(如香蕉、奇異果、枇杷)。
5. 油脂與堅果類(如酪梨、堅果、芥花油)。
6. 乳品類(如無糖優格、鮮乳)。
選食攻略三:500大卡健康餐範例
◎ 超商:日式蕎麥麵1份+溫泉蛋1個+彩蔬沙拉1份+無糖優格100克。
◎ 日式:壽司3盤(甜蝦、鮭魚、鮪魚,不加美乃滋)+青花菜2盤(不加沙拉)+茶碗蒸1個。
◎ 小吃店:陽春湯麵1碗(少喝湯)+燙青菜1份(不淋滷汁)+切肉盤1份(Ex:嘴邊肉)。
◎ 自助餐:糙米飯3/4碗+炒蔬菜1碗(選擇不同顏色蔬菜,盡量將菜汁瀝乾)+滷棒棒腿1隻(避免選油炸、香腸)。
◎ 夜市:潤餅捲(減少或不加花生糖粉、不加麵)+蚵仔清湯(吃蚵肉但湯少喝;以清湯取代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