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降低半導體斷鏈風險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期待與各界合作,強化供應鏈透明度與資安管理,降低斷鏈風險。(記者宋碧龍/攝影)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期待與各界合作,強化供應鏈透明度與資安管理,降低斷鏈風險。(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侯駿霖/台北報導】

工研院23日舉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受到全球地緣政治影響,各國對於半導體供應鏈都相當重視,並尋求非紅供應鏈,這是台灣的機會。他說,AI(人工智慧)產業沒有台灣、供應鏈將產生缺口,台灣一定要保持領先優勢。

劉文雄指出,半導體已成為國際經濟與科技競爭的核心戰略資產,需要高度互賴的全球供應鏈,創新是產業成長驅動力。在保障安全方面,期待與各界合作,強化供應鏈透明度與資安管理,降低斷鏈風險。

劉文雄說,台灣持續與美、日、歐、英等國際合作,從材料、製造到人才全面布局,提升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及適應力,工研院會積極探索創新與「藍海」機會。

針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美國川普關稅衝擊,工研院如何協助政府強化國內半導體供應鏈韌性?對此,劉文雄認為,主要從「創新、安全、韌性、共榮」四大構面來看,首先,半導體產業建構在研發創新的技術上,這是持續努力方向;第二,各國開始積極尋求非紅供應鏈,強調安全性,這是台灣的機會。

第三,工研院希望協助讓半導體的材料、供應鏈、人才都具備足夠韌性;第四,半導體上、中、下游產業鏈有互補作用,相對來說,AI產業若沒有台灣,整個供應鏈將產生缺口,台灣一定要遙遙領先、扮演關鍵要角,不讓別人追上。

台廠商要邁向國際走出台灣

工研院資深副總經理蘇孟宗表示,去年在人工智慧驅動下快速成長,預期未來半導體產業可望攻上1兆美元規模。但近年因為疫情及地緣政治影響,半導體客戶要求降低風險,在地化發展成為一個趨勢,台灣廠商將開始邁向國際、走出台灣。

日本駐台代表片山和之指出,日本人稱半導體為「產業的大名」,也就是所有產業的基礎,台積電進駐日本熊本設廠,半導體相關供應鏈廠商也赴熊本設立據點。他強調,日本與台灣合作絕對不是單行道,日本企業將陸續投資台灣,深化半導體合作。◇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