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條」附屬法例火速立法意味什麼?

「23條」惡法的終極補丁。圖為今年3月,反對「23條」立法的隊伍遊行到至香港駐英經貿辦。資料圖片。(記者周安兒/攝影)
「23條」惡法的終極補丁。圖為今年3月,反對「23條」立法的隊伍遊行到至香港駐英經貿辦。資料圖片。(記者周安兒/攝影)

⊙袁斌

日前,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共的授意下,突然火速為《基本法》23條立法訂立附屬法例,並在48小時內實施。

這套被外界稱為「23條惡法的終極補丁」的法例,內容之嚴厲、程序之倉促、權力之集中,意味著「23條」惡法進一步大升級,是中共徹底整肅香港、打擊反對力量、消滅異見聲音的標誌性一步。香港的法治與自治因此蕩然無存,未來任何「國安」藉口都能讓公民自由與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東方之珠」從此完全淪為了中共的掌中物。

「閃電立法」背後的北京節奏

5月12日,港府宣布訂立國安相關附屬法例,13日刊憲即生效,15日立法會僅用5個多小時就完成審議與通過。這種「閃電立法」極不尋常,卻顯然有政治時機的考量。

據《南華早報》17日報導,北京早前已設定「5月中旬前必須完成」的硬性時間表,目的是在中美關係暫時緩和、全球輿論聚焦其它國際事務之際,以最小政治阻力迅速完成這一步。

這種戰略性的「窗口操作」,背後透露出的是一種明確訊號——國家安全優先於一切,程序與社會共識必須讓步。

附屬法例的「核心內容」

附屬法例雖然在字面上只是對「23條」的細化實施,但實際上帶來了三項制度性的重大改變:

首先是「送中」機制明文化。只要北京駐港國安公署認定某案件「涉及境外勢力」或「本地執法有困難」,即可直接援引《港區國安法》第55條,將案件與嫌疑人送往大陸處理。這一條款將原本極具爭議的「送中」程序正式合法化,且標準由公署單方面判斷,不設覆核或申訴機制。

其次,「全面配合」成為法律義務。所有香港政府部門、機構及個人,若接到國安公署要求,必須「無條件配合」,並嚴禁對外披露任何調查內容。換言之,整個政府系統被法定納入北京主導的安全體系之中,失去了原本的獨立與分權制衡。

第三,透明制度全面瓦解。相關調查、拘捕、信息流動均納入保密體制,不再受原有司法審查與媒體監督的機制制衡。這將令司法公開、公平審訊及新聞自由遭遇根本性阻斷。

程序正義與制度信任澈底崩解

作為影響香港全體市民基本權利的法律,這套附屬法例既沒公開諮詢和社會討論,也無實質性議會辯論,僅用兩天就完成了全過程,在程序層面可以說完全無視公眾的參與。

有分析認為,這標誌著香港社會制度邏輯的澈底轉變:「社會共識」不再是施政的前提,而是被看作風險源;「程序」不再是合法性的保障,而成了必須壓縮的負擔。這不僅讓法律失去了應有的正當性,更加劇了公眾對香港政府與立法會「橡皮圖章化」的深刻不信任。

不難想像,這場立法風暴將導致下述三大後果,並對香港的社會結構、經濟信心與國際角色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法律體系的「中國大陸化」:香港原有的普通法體系強調程序公正、司法獨立與權利保障,但這套附屬法例打破了這些制度性邊界。未來「法律」更可能是一個權力技術工具,而非正義與秩序的保障。

二是公民社會的「隱形凍結」:附屬法例的擴權與模糊定義,使得幾乎所有批評、調查、組織行為都可能觸碰「紅線」。在這種「高度不確定+無限責任」的氛圍下,異見難以存在,公民社會被迫沉寂。

三是金融中心地位遭質疑:資本的基本前提是法治與可預測性。隨著「送中」機制合法化與訊息保密制度確立,投資者對資產安全與合同執行的信心將受嚴重動搖。香港可能在金融地圖上「南移」為上海或深圳的附屬節點。

顯而易見,這次附屬法例的強推,宣告香港正快速駛離原有制度軌道,它已不再是一個國際城市,而是淪為了一個被高度整合進中共體制內的「南方特別行政區」。

在此節骨眼上,香港人、香港機構乃至國際社會,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在一個不再有透明與問責的制度中,誰還能安全地存在?◇

延伸閱讀
沒點擊就遇駭 專家教防禦
2025年05月20日 | 5天前
陸銀行再降息 活期利率趨零
2025年05月22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