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座揭AI平台「創世紀」 黃仁勳現身站台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20日正式登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主題演講中,首度曝光集團旗下的人工智慧(AI)轉型核心「Genesis(創世紀)」智慧平台,透過AI導入製造、電動車、智慧城市三大應用場域,並攜手輝達(NVIDIA)等合作夥伴推進AI工廠及資料中心布局,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現身為鴻海站台,指「台灣就是世界運算產業的中心」。
黃仁勳表示,輝達與台灣合作長達30年,直接或間接的合作廠商超過350家。他稱讚,台灣的電腦產業供應鏈相當成熟,超乎一般人想像,以輝達GB200伺服器為例,必須整合120萬個零組件、每組機架約200至300萬美元,重量近2公噸,應用到很多機器人技術進行建置。
台灣是世界運算產業中心
劉揚偉問及TEAM TAIWAN的意義為何?對此,黃仁勳認為,台灣就是世界運算產業的中心,「一切從這裡開始」。他談到,鴻海正在使用輝達軟體打造機器人、自動駕駛車、智慧城市及智慧工廠,期待能共創新局。
劉揚偉說,鴻海工廠目前也有大量機器人導入,並分為三層結構,首先以Omniverse建構虛擬工廠,其次導入AI工廠做模型訓練,最後一步才是實體建廠,可以在真正動工前,完成最佳化設計。
同時,鴻海公布最新自研的大型語言模型「Foxconn Brain(FoxBrain)」,該模型將採取開源方式釋出。劉揚偉表示,這是未來製造業、智慧城市、電動車開發的產業AI助理。
為配合FoxBrain部署,鴻海宣布AI資料中心三階段建設計畫,總規模達100兆瓦,首波20兆瓦預定落腳高雄,因應國內產官學對於AI運算的龐大需求。
此外,劉揚偉近日接下電電公會的第27屆新任理事長,他希望黃仁勳能給產業界一些建議。黃仁勳回應,人工智慧變革重塑軟體的定義,目前軟體程式設計不再關鍵,台灣廠商有機會超越軟體的侷限性,可運用AI作為實務上的解決方案。
AI效能每3個月就能翻倍
「摩爾定律」是由過去英特爾(Intel)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提出,預言晶片的運算能力每兩年翻倍,且成本將同步下降。不過,在製程與物理極限的雙重壓力下,這條定律開始逐步失效。黃仁勳說,「現在AI效能不再像半導體每年翻倍,而是每3個月就能翻倍」。
黃仁勳強調,摩爾定律已經終結,認為晶片的能源效率、處理器速度不再隨著製程技術進展而有顯著提升。因此,為了突破限制,輝達轉向切入多晶片封裝(Multi-Chip Package),發展3D堆疊技術,整合成效能更強大的晶片做運算協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