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新型研究 紅翎藻可淨化廢水

台灣畜牧業每年飼養超過500萬頭豬隻,每頭豬平均每天會產生4至8公升的廢水,雖然目前已有淡水微藻處理方式,卻需消耗大量淡水。為此,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研發出新的處理技術,改以海水稀釋養豬廢水,培養紅翎藻即可高效淨化水質。
根據文獻資料,若以每頭豬每天產生4至8公升廢水、每年每頭豬產生約16公斤氮廢物計算,整體養豬產業每年將產生約8萬噸氮廢物。雖然目前已採用淡水浮游植物來處理養豬廢水,但仍會留下高濃度的殘留營養物,並消耗大量的淡水。
團隊研究發現,以海水稀釋養豬廢水後,再培養「紅翎藻」,可同時達到汙染削減與碳吸存的雙重效益。洪慶章指出,紅翎藻具備高度耐鹽與耐氨特性,在鹽度27至34 ppt、氨濃度達600微莫耳(μM)的環境下仍能穩定生長,展現出優異的耐汙能力。實驗數據顯示,海水稀釋的豬廢水中,24小時內可去除93%氨氮、68%磷酸鹽,並能有效改善優養化問題。
不只如此,洪慶章說,每公頃的紅翎藻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量高達52.5公噸,是全球森林平均固碳量(約10公噸)的5倍。此外,研究也針對不同營養源進行比較,包括養魚廢液、水產養殖排放水與豬隻廢水,結果顯示紅翎藻在豬廢水中展現出最佳的生長速率與氮、碳吸收效率,不僅有助於環境治理,更可降低傳統養殖對淡水資源的依賴。
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頂尖國際期刊《生物資源技術》,目前也已在30噸海水池中得到驗證。洪慶章表示,團隊正與台灣中南部牧場及環保工程業者洽談合作,將於場址規劃紅翎藻養殖槽與海水供應設施,未來若能實現大規模推廣,除可有效淨化畜牧廢水與減碳,紅翎藻也具飼料開發潛力,將形成永續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