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貝不只是海水沙灘 荒廢巷弄間的記憶與沉默

澎湖攝影家曾佛賜再次踏上吉貝島,卻不是為了海上活動或沙尾日落,而是轉進一條條靜謐的巷弄中。他說,那一刻像是回到了自己童年在外垵的時光。那些斑駁的石牆、退色的門窗和歲月啃蝕的木椅,讓他停下腳步。鏡頭裡的不是熱鬧喧囂,而是靜靜訴說往日生活的老厝和街角。
「走在這些古厝之間,時間好像慢了下來。每一面牆、每一道門,都藏著生活的痕跡。」──攝影家曾佛賜
曾佛賜拍下的,是人們不再駐足的轉角,是孩子們不再追逐的石階。這些風景,和印象中「玩水聖地」的吉貝,似乎有段距離,卻也正是吉貝更真實的另一面。
石牆與風一起老去 古厝斑駁是美也是無奈
吉貝的古厝多為咾咕石築成,這種海中取材的珊瑚礁岩,經由先民的巧手一塊塊砌起牆面,再配以泥灰填縫,堅固且具美感。過去,島民因資源有限而就地取材,如今卻成為難以復刻的文化遺產。
曾佛賜的鏡頭中,那些石牆依然挺立,有的窗框斑剝、有的門楣仍書「積德」、「萬古精忠」,但人聲早已遠去,留下的只是風和回憶。
在一面牆上,一個八角形窗洞斜嵌其中,陽光斜照、光影迷離,彷彿一道時間的裂縫。另一處牆邊的椅子和洗衣板,好像昨夜有人坐過,只是如今,只剩影子和塵土。
花火節後的寂寞 當遊客不再留宿
吉貝島曾因澎湖花火節吸引大量遊客,成為「海上活動」與「浪漫沙尾」的代名詞。但在地人坦言,這種熱鬧來得快也去得快。
「花火節晚上沒人住在這邊,旅行社也不排吉貝的住宿,觀光效益根本有限,年輕人更待不下來。」──在地居民
事實上,隨著大型觀光集中於本島馬公一帶,吉貝儼然成為「白天上島、晚上離開」的中繼點。許多老屋無人修繕,村內也因人口外移而顯得蕭條。島上唯一的國小近年面臨併校危機,原本喧囂的碼頭,夜晚時只剩海浪聲。
歲月的靜止 青年離鄉故事無人可說
巷弄深處,一棵龍舌蘭竄天而立,彷彿是唯一還堅持生長的存在。石磨、木門、牆上的「積善」牌匾、甚至拋棄在牆角的推車,都是過去生活的碎片。但這些元素,若無人閱讀、無人記錄,終將隨著時間褪去。
過去,吉貝人以漁業與曬小魚乾為生,後來轉為觀光島嶼,但缺乏永續發展規劃。島上曾設有數個文史解說點,如漁村文化導覽、咾咕石牆解說等,但多已失修。
攝影家曾佛賜說:「這些古厝不只是建築物,而是島民過去生活的證明。」
然而,當青年離去、旅人只拍照打卡,這些證明也將無法說話。
給吉貝 一次真正的靠近
在沙灘與刺激的海上活動之外,吉貝還有值得你慢下腳步的角落。走進一條條巷弄,傾聽石牆講的話,拍拍屋簷下的光影與斑駁。或許你會發現,這座島嶼不只好玩,更深藏著一段段關於堅持與遺忘的故事。
攝影家曾佛賜以鏡頭回望這座島,也喚起我們對地方的另一種凝視。如果有機會再上吉貝,或許,不妨將一天的行程拉長成兩天,夜宿一晚,和這些老牆一起度過島上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