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風櫃與嵵裡沙灘 聽陶藝家楊銘洲說故事

風櫃洞:聽濤與光的交響
風櫃洞,位於澎湖本島南端,是島上著名的地質景觀之一。玄武岩經長年海浪侵蝕,形成如洞穴般的地形。當潮水灌入,壓縮的空氣從岩縫中猛烈噴出,發出宛如鼓風爐的低鳴,這就是聞名的「風櫃聽濤」。
在楊銘洲的鏡頭下,風櫃不只是自然地景,更是一場劇場。午後斜陽下,岸邊滿是苔蘚與附著的藤壺,潮間帶黑石反射出溫柔光澤,遠方傳來魚販的叫賣聲──這一切彷彿訴說著島嶼生活的韻律。
(風櫃吹來的風)
陽光、海浪、強風
偶爾軍機還從天空中畫過
⋯
喜歡到鎖港看漁船
從定置網剛補回的魚
活跳跳的
一大堆的人擠著搶
只是今天捕的魚種還不多
⋯
騎著摩托車
到風櫃找阿軒喝咖啡
⋯
夕陽漸漸落下
風櫃流露著一種暈黃的美
⋯
海風的氣味
從腦門滲透到全身
整個細胞都活了過來
在午後~
這首詩,是楊銘洲為風櫃洞所寫的記憶筆記。他說,每次來這裡,都會遇見不一樣的「風」,也會遇見「風裡的人」。那是一種貼近土地的熟悉感,讓人不自覺想在黃昏多留一點時間。
嵵裡沙灘:在沙痕中遇見詩意
而在澎湖西南側,嵵裡沙灘靜靜展開。這裡的沙不同於一般海灘,由貝殼與珊瑚碎屑構成,細緻如粉,白中帶灰。四月的嵵裡,退潮時水痕在沙面上留下抽象畫般的紋理,與岸邊圓滑的岩石構成一幅自然油畫。
楊銘洲稱這裡為「情人灣」,那是他常來的地方。他喜歡在傍晚退潮後,拍攝潮水劃過沙灘留下的痕跡,或站在岩石上,看著漁人影子在海天之間緩緩移動。
(情人灣)
退潮了
海水輕撫細沙
跟海灘暫時告別了
⋯
還會再回來嗎?
它說不清楚
只留下那一道道的沙痕
⋯
是風把我吹上來的
還是海水讓我們遇見
當光線微微昏黃
我按下快門想要留住霎那
⋯
走向沙灘想要細細看你
你卻回向大海
用海浪聲說了再見
在他的影像中,沙不是靜止的,而是會「說話」的。風的吹拂、水的滲流、腳步的踩踏,沙痕都會記錄這些瞬間,像是大自然寫給人類的無聲情書。
拍攝,是一種對話
「我是雲林來的陶藝愛好者,但在澎湖,我更像是個追光者。」楊銘洲說,他喜歡在放長假時搭船到澎湖,這片土地的風、沙、海都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除了詩,他也經常以手機拍攝影像,分享在社群平台上。他用鏡頭記錄了風櫃的玄武岩潮池、沙灘上的流沙紋理,以及當地人的漁獲日常。
他笑說,風櫃有時強風到讓人站不穩,沙灘的陽光有時過於刺眼,「但那種真實,就是最美的風景。」
在風與沙之間,感受島的溫度
四月的澎湖尚未進入旅遊旺季,但對熟門熟路的在地人與創作者來說,這時正是「安靜地與島相遇」的最好時機。不管是風櫃聽濤的壯麗,還是嵵裡沙灘的柔情,都藏著無數故事等待挖掘。而陶藝家楊銘洲,正透過詩、影像與陶藝,一點一滴地記錄著澎湖這座島嶼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