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與花海之歌 下淡水溪橋畔的夏日旅程

當五月的風,交錯吹拂著高雄與屏東交界的下淡水溪橋,一如往年般迎接它最溫柔的時刻——金黃與橘紅的波斯菊,像海浪般在橋下鋪展,點亮這座古老鐵道的下緣,也點亮了攝影家廖翠環的心。
「這裡有很多螞蟻。」她笑著說。拍攝的代價,是腳下紅螞蟻的叮咬與忍痛一週的藥膏洗禮;這一次,她早有準備,卻仍無法全身而退。「來這邊拍照要特別注意腳下。防曬跟喝水也很重要。」說的是提醒,更像是對風景的敬意。
一座橋的故事 一段時光的記憶
下淡水溪橋,俗稱高屏舊鐵橋,位於高雄市大樹區與屏東市之間,橫跨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是台灣史上極具代表性的鐵道橋梁之一。該橋由日籍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於1913年完工,1914年正式啟用,總長1526公尺。
透過廖翠環的鏡頭,得以溫柔定格。照片中,新橋上疾行的EMU900通勤列車、普悠瑪號、莒光號甚至還有復古藍皮車廂,一一穿梭而過,像是一場列車嘉年華;而下方,成片的花海則靜靜見證這一切——不言不語,卻風華絕代。

光影下的等待與瞬間
從第一張照片的空橋構圖,到後續捕捉列車飛馳而過的瞬間,每一幀畫面都是等待的結晶。花朵在畫面前景微微晃動,遠方的火車像一條時間的軸線,從視野盡頭呼嘯而來。
尤其在那一張紅色普悠瑪切入構圖中心的影像中,速度與靜謐竟能如此和諧共處——這不只是技術,更是情感與美學的積累。
而背景中那片蓬鬆的雲海,與藍天交錯,彷彿替每一台列車安排好出場的舞台。這是花、是橋、是車、是光影,也是每一位注視畫面者內心微微顫動的理由。
花海裡的旅人與風景
「花拍下來之後,才知道自己腳上有幾個包。」廖翠環輕描淡寫地說。她的照片裡,沒有她自己,但她的影子卻無處不在。是那種與土地貼近的感知、是蹲低拍攝時對腳下花朵的溫柔、是長時間守候列車來去的耐性與情感。
對她而言,攝影不僅是紀錄,也是生活的一種修行。在這個橋邊,每一朵花都是自然的語言,而每一列車則是時間的腳步;她在這裡寫下的,不是風景,而是一首關於遷徙與歸鄉的詩。
在時間與記憶之間
下淡水溪橋的列車不停穿梭,百年如一。橋下的花,年年盛開,又年年凋零。而人,在這樣的風景裡,不再只是過客——或許,我們正是這段歷史的延續,是一種與時間和土地的共鳴。
廖翠環用鏡頭說出了一則關於夏季、旅途與情感的故事。在花海中仰望鐵橋的那一刻,我們都彷彿聽見了鐵道與大地之間,低聲傾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