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對未來迷茫 四招調節壓力

臨床心理師劉昀玲提醒,情緒困擾不是個人的錯,也不是不能說出口的事。求助不是脆弱,而是一種成熟與勇敢的表現。(123RF)
臨床心理師劉昀玲提醒,情緒困擾不是個人的錯,也不是不能說出口的事。求助不是脆弱,而是一種成熟與勇敢的表現。(123RF)

文/記者徐乃義

衛福部統計,2022年15~24歲族群自殺已高居死亡原因第二名,顯示心理健康問題亟需正視。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昀玲指出,青少年與青年正處於身心發展與轉換階段,學業、人際與未來不確定性都可能造成情緒困擾,甚至引發自傷、自殺意念。

劉昀玲說,透過心理專業與實用策略,能有效提升情緒因應能力,降低風險。以下提供四面向,有助於幫助自我情緒穩定。

1. 建立情緒辨識力

學會具體表達情緒是情緒韌性的起點。可透過情緒日記具體記錄每日情緒變化與觸發事件,例如:不只說「我不舒服」,而是「我覺得很累,對什麼事都沒興趣」,有助於了解自己「怎麼了」,有助於提升情緒覺察,進一步調節情緒。

2. 調整負面想法

當陷入「我什麼都做不好」的思維時,可試著挑戰想法:「真的所有事都做不好嗎?我還是完成報告了啊!」或將「我覺得沒人喜歡我」轉為「我今天比較孤單,但這不代表沒人關心我」。這類嘗試挑戰自動化想法並區分事實、想法與感受的認知技巧,能有效減緩憂鬱與自我否定。

3. 學會安撫自己

當情緒低落或焦慮高漲時,透過放慢呼吸與放鬆練習自我沉澱,藉由正念技巧:例如每天5分鐘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感官(如聆聽、呼吸、觀察光影),有助減少反芻思考。再加上每週至少3次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30分鐘),能降低憂鬱風險。

4. 建立支持系統:不要獨自面對

與信任的大人或朋友傾訴、尋求非評價性的對話支持,或透過學校輔導室、社區資源與心理師協助,都是有效的支持管道。劉昀玲提醒,情緒困擾不是個人的錯,也不是不能說出口的事。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重要。求助不是脆弱,而是一種成熟與勇敢的表現。◇

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昀玲指出,透過心理專業與實用策略,能有效提升情緒因應能力,降低風險。(記者徐乃義/攝影)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昀玲指出,透過心理專業與實用策略,能有效提升情緒因應能力,降低風險。(記者徐乃義/攝影)

延伸閱讀
六大壽險5月慘虧近350億元
2025年06月11日 | 5個月前
生控報到系統遇駭 臺大:無證據
2025年06月11日 | 5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