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醫學找出病根 12個逆轉疾病的關鍵

用功能醫學原理治癒了她的慢性疾病後,艾米 ‧ 比爾德醫生告訴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何從內部改變我們的健康。(Courtesy  of Amy Beard提供)
用功能醫學原理治癒了她的慢性疾病後,艾米 ‧ 比爾德醫生告訴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何從內部改變我們的健康。(Courtesy of Amy Beard提供)

文/Amy Denney 編譯/趙孜濟

當艾米‧比爾德(Amy Beard)醫師面臨自己的手術、切除近70%的大腸,只剩下約45cm時(大腸總長度約150cm),她居然感到興奮無比。「我真的受夠了,巴不得馬上開刀,總之我就是想趕快做點什麼改善情況。」她說。

但手術後,她雖然擺脫了長期便祕,卻又開始每天跑15次廁所拉肚子,這種苦不堪言的狀態讓她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方法?就在她積極尋求健康新知時,剛好遇見一位內科醫師,向她介紹了功能醫學的認證課程。

「我看到功能醫學的資料時覺得蠻有趣的,心想:『我還能失去什麼?』」當晚她就報名參加了人生第一場功能醫學課程。

現在的她已經是合格的功能醫學執業醫師,並在診療過程中發現:如果能針對疾病的「根本原因」下手——像是毒素、過敏原、微生物、壓力、還有不良的飲食與運動習慣——病人的健康往往會有戲劇性的改善。

病人學會如何從不同面向來平衡自身健康,達到整體健康狀態。她說:「我們的身體其實非常有修復力,但一旦超過臨界點,就會出現不平衡與失調,時間一久,不管身體、心理,都會開始出狀況。」

在用功能醫學治好自己的慢性病後,比爾德開始教導人們如何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從內而外重建健康。

腸道常被叫做『第二個大腦』,其實很多人覺得應該叫它『第一個大腦』。(123RF)腸道常被叫做『第二個大腦』,其實很多人覺得應該叫它『第一個大腦』。(123RF)

真正活得健康的「基本功」

比爾德的做法,是請病人記錄並追蹤12週的「12項健康原則」。她發現,如果只針對單一症狀下手,往往會忽略整體健康。

她本身是營養師出身,也當過急診醫師,深知飲食在健康中占有重要角色。不過她在醫學訓練中主要學到用藥和手術,而非改變生活方式。

「我曾經瘋狂研究每個症狀的治療方法,但最後總會回到基本功:吃得健康、壓力管理好、跟人保持連結、良好睡眠習慣、多動。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要給身體足夠時間,很多症狀都會自己好轉。」

12個健康基本面向

她說,只要落實這12個基本面向,大約七成病人都能很快感受到改善:

✔ 營養:這是最重要的一環,減少糖分、某些碳水化合物與加工食品的攝取,改吃高品質的原型食物。

✔ 水分攝取:要喝夠水,水源也要乾淨。

✔ 壓力管理:透過冥想、禱告、呼吸練習等方式培養抗壓能力。

✔ 運動:有規劃的運動不但能預防疾病,還能改善心情與減少壓力。

✔ 重量訓練:每週至少兩次重訓,有助於調節代謝與荷爾蒙。

✔ 柔軟度與活動力:關節要經常活動到完整的活動範圍,幫助日常身體運作。

✔ 睡眠:睡得好不只頭腦清醒,也能幫助免疫、體重與血糖調節。

✔ 大自然與維生素D:研究證實多晒太陽、親近自然有助身心健康。

✔ 減少毒素:少接觸化學物質,並讓身體有效排毒。

✔ 腦部訓練:玩遊戲、閱讀、祈禱與運動都有助於維持腦力。

✔ 人際連結: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分享興趣,能增強抗病力。

✔ 信仰與靈性:有堅定信仰的人通常生活品質更高,罹病率也較低。

比爾德指出,這些基本面向間會產生加乘效應,必須全面改善,才會有真正的健康進展。她說:「就算你飲食再乾淨,如果睡眠不足、運動過頭、生活壓力爆表,還是會出問題。壓力管理不好,腸道、免疫系統、睡眠、排毒、粒線體等功能,全都會被拖垮。」

有規劃的運動不但能預防疾病,還能改善心情與減少壓力。(123RF)有規劃的運動不但能預防疾病,還能改善心情與減少壓力。(123RF)

信仰對療癒的影響

比爾德特別提到,信仰不只對她個人療癒之路有幫助,對許多病人也是如此。她沒有把信仰跟健康切割開來,反而讓兩者相輔相成。她說,自己的健康問題反而讓她更靠近神,也進一步療癒了她的身體、心靈與精神。

「我跟造物主的關係,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事。其他一切都是從這個關係出發延伸出來的。」她說。

她引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2012年發表的一篇文獻,分析1872~2010年間超過3,300篇探討「靈性或宗教信仰與身心健康關係」的研究,以下是顯示正面影響的比例:

• 心血管健康:69%有正面影響
• 失智或阿茲海默症:57%有正面影響
• 免疫功能:71%有正面影響
• 內分泌功能:74%有正面影響
• 癌症:60%有正面影響
• 疼痛:50%有正面影響
• 壽命延長:68%有正面影響

腸道健康是關鍵

我們的腸道菌群包含細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雖然只占體重1~3%,但卻對整體健康影響巨大。腸道細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幫助調節荷爾蒙、代謝、神經傳導物質與營養合成,也跟壓力反應有關。

另外,約70%的免疫細胞都分布在腸道周圍。比爾德表示,免疫系統在慢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她說:「腸道常被叫做『第二個大腦』,其實很多人覺得應該叫它『第一個大腦』。我每次看到病人一旦腸道健康改善,慢性問題就跟著好轉,還是會覺得很神奇。」

她分享一個案例:一名35歲男性出現類似中風、小幅癱瘓與顫抖症狀,甚至懷疑是多發性硬化症或漸凍人。因身體狀況太差引發焦慮,還吃了抗憂鬱藥。

「我們針對他的腸道健康與生活方式做了調整,結果三個月後,他的所有症狀都消失了。」比爾德說。「後來他發現自己對麩質、某些乳品和豬肉過敏,現在他會控制壓力、規律運動、減少毒素接觸,也找到了更平衡的生活方式。他太太後來還跟我說,他現在過得超好,整個人煥然一新,而且完全不需要任何藥物。」

情緒也會讓人生病

在那位病人、還有許多其他案例中,心理和情緒的問題,往往來自身體的失衡。「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比爾德解釋。

這些失衡可能來自營養缺乏、胰島素分泌過多、體內發炎、免疫失調、腸道不健康、毒素過多、生理時鐘混亂等問題。有時候,焦慮和腸道不健康會變成一種「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惡性循環。「到底是焦慮導致疾病,還是疾病導致焦慮?」她說。

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123RF)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123RF)

我們的想法和感受能影響身體的力量,在安慰劑效應中表現得最明顯:研究顯示,只要相信自己正在服藥,即使只是吃糖丸,也會有症狀改善。

「你每一個念頭,都會影響你全身每一個細胞。」比爾德說。

原文「A Functional Medicine Doctor's Guide to Targeting the Root Causes of Disease」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