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宣宏:把沒落的漆器再做起來的人
在台中豐原,有一位很多人叫「宣宏老師」的人。69歲,說話輕聲、慢條斯理,但故事說起來一串接著一串。他是同濟會的資深幹部、是寫書的人,也是把一項快消失的產業重新拾回來的漆藝師。
他笑說:「我不是有什麼偉大理想啦,就是覺得可惜,就把它做下去。」
漆器沒落 他把它撿回來
林宣宏說,1960年代,台灣曾經有一段漆器產業的黃金時代。當時美國人到嘉義辦工廠,後來發現阿里山木材砍光了,就搬到有生產木材的豐原。那家美國公司十年間,有一千多名員工、三班制,還用義大利設計師、日本廠長,東西全部外銷。
「結果營業十年,外銷回美國,錢都回去,還把好的檜木拿來燒,薪水還欠幾個月,最後倒掉。」
工廠倒了,師傅出來自己做,他調查過,豐原一度有四十家工藝社、漆器公司,台灣一年有七、八億產值,九成的漆器都在豐原。
後來台灣禁伐木,產業又沒落。「我覺得這是森林中最美的林產品,樹流出來的汁液在髹飾在木頭或竹材上,是自然素材的作品。
漆器表面,只要沒有裂痕,就可以抗酸鹼耐潮的千年不壞。」
他找老師傅、找留日的老師「學習兩年多」。最初接觸樹漆,他也有天然漆過敏反應,手腳癢很不舒服,拖四個月才免疫。
剛學習漆器過敏期間,真的很痛苦,但不能放棄,不然這門功夫就沒了。
他學成後,開始教人、寫計畫、辦活動,林務局也很支持社區林業計劃,就連續教十八年,一年二十幾個學生,有些人中途過敏不做了,所以我多收。」他笑說:「做漆可以當別人的傳家寶,越久越美,能這樣想,就會用喜悅、開心的心情去做漆器。
豐原的故事 他一口氣講了半個世紀
林宣宏不是只做手藝,他也做文史。他把漆器、在地文化、飲食、地方記憶通通串起來。
他說,豐原以前舊地名叫「葫蘆墩」,米好吃到日據時代被改成「豐原」。「日本天皇吃到,說太好吃了,就把葫蘆墩三個字改掉。」
他也研究糕餅、研究太陽餅禮俗,甚至自創「餅道」生活美學,用漆器物、儀式、搭配茶,讓吃太陽餅變成一種生活文化。
2015年台灣文化博覽會,在台北華山,台中市館開幕記者會,就請他示範餅道,台中市長說:南北吃飽,歡迎大家來台中吃巧,他把太陽餅切成四小塊,放2小塊在特製的漆器椀裡。說餅不能整塊咬,那太粗俗了,要慢慢吃,先欣賞它的「形、質、味。」
別的攤位在賣餅,他在教「怎麼吃餅」。
除了餅,他也舉辦八國漆藝聯展、也為「文化部」建立線上資料庫~台灣漆藝e學院,擔任院長至今。還帶國際同濟會台灣會友,到台灣各地去宣揚傳統民俗的童玩。「不只玩,還要講科普,打陀螺是力學,滾鐵圈是平衡,給小孩玩得開心,阿公阿嬤也知道原理知識,讓祖孫三代有共同的遊戲。」三十場活動,創造台灣2340萬人,每850人就有1人参加過同濟會推廣的童玩。
我30場花不到六十萬,因為每一場我都控制預算在2萬以內。
這些事情,他都一句話:「好玩的、對的,就做。」
晚年有四個願望:還有一位兒子和一位女兒要結婚、要選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的總會長、蓋一間美術館兼樓上是住家。
他沒有豪語,只說:我說話軟,做事硬,做人做事是有原則的人
很多人都說,去參加社團是為了賺錢,但我不是。我是看人家怎麼成功、怎麼失敗,提醒自己不要犯錯。也可以更成功。
公益不一定都要花錢,用腦袋也可以改變
他說:「我們通常只靠會友捐錢在做事,其實也可以結合政府、上市公司,做更多、更大的社會服務。
他推「一日父母」,一個人出一千元,陪清寒小孩買書、買文具、吃麥當勞。可以找親朋好友來共襄盛舉,他們也都會願意佈施、做點功德,更可能未來就會加入同濟會。
他認為公益要聰明做,錢要花在對的地方。不要只是吃吃喝喝的會友聯誼活動而已。
一點柔軟,一點堅持
林宣宏講話不大聲,也不裝氣勢,「我不是那種講話大聲的人。」
但他說另一句:「說話軟,做事硬。」
有人問他怎麼保持樂觀?他想了一下,只說:「很多人都想幸運、賺錢、健康,但沒有佈施、沒有累積功德,怎麼會有福報? 其實做一些好的事,多少累積一點福報。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帶來幸運、賺錢和健康的機會。
漆藝、文史、公益,他把它們當成一條路
對林宣宏來說,這些事沒有分開。
他做漆,是文化;推童玩,是教育;做餅道,是生活美學,在社團教人寫公文、寫計劃規劃活動,都是公益的付出。
「我沒有偉大的理想啦,只是覺得可惜,這些東西這麼好,如果沒了,太可惜。」
他最近又出版《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把自己在社團三、四十年的經驗寫下來。「我們社團做那麼多公益,就要把經驗記錄留下來,社團才會愈來愈成長,不然每年換人又從頭開始摸索,沒有累積成長,永遠在起跑點,就可惜了。
最後他說了一句很像他的人生總結:
「好事物、要珍惜,不要讓它消失,就要想辦法把它留下來、做下去,延續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