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少數壓抑想法 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你經常是「沉默少數」觀點與多數者相反嗎?當你在學校餐廳,周圍人熱烈討論是否該增加更多植物性餐點選項。如果你的意見跟多數人不同,你會說出來嗎?近期研究指出,很多人或會選擇保持沉默,甚至做出違背自身信念的言行。但專家警告,長期壓抑自己,對心理健康或有嚴重影響。
該研究揭示一個常見現象:在團體討論中,持少數意見者常會「自我噤聲」。這種行為不但阻礙了開放討論,也可能讓人做出違背自身價值觀的事。專家指出,善於壓抑自身想法,可能正在改變你的行為。
壓抑少數意見的現象
這個發表在《環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找來大約250位學生,調查他們對校方推動增加植物性餐點政策的看法。接著,這些學生會被配對,進行一對一對話,觀察他們是否會在討論中說出真正的想法。
結果發現,那些不支持增加植物性食物(持少數意見)的學生,較傾向不說出真實想法。尤其當對方是支持該政策的人時,他們更不願意多說。
即便對話對象持相同意見,他們還是會有程度不一的自我噤聲。
研究中也觀察到,這些學生常使用閃避技巧,比如表現出沒興趣或轉移話題。最終,少數派觀點內容不但少,而且表達方式也比較被動。
壓抑想法,或讓你做出違心行為
學生們還參與了另一項後續活動,他們可透過快速點擊滑鼠來表達對學校植物性政策的支持。結果發現,就連那些先前表示反對該政策的人,在這個實驗中也點得跟支持者差不多,這顯示他們實際行為已與內心信念不一致。
這樣的結果凸顯了一個現象:當少數意見不被說出口,就會讓主流意見看起來更占上風,進而形成一種「沉默的循環」。
不說出口,反會強化主流觀點
研究共同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行為決策與永續發展副教授Nicole Sintov表示,整體研究發現令人擔憂。
「這會讓大眾以為少數觀點根本不存在,或是不重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大家不說出真正的想法,結果讓主流意見看起來強大到無法撼動」Sintov說。
「如果少數意見的人,行為上也跟著主流走,那就更讓人覺得主流說法才是對的。」
Sintov認為,大家應該更有意識的去了解自己的信念,並學習怎麼表達出來;而持少數觀點的人,更應該願意表達真實想法,即使可能會讓自己覺得不舒服。
她也強調,主流意見的人也應該願意聽聽不同聲音,就算意見相左也要保持開放態度。
「我們的社會需要能夠理性對話的空間,這是一條雙向的路。」她表示。
自我噤聲對心理的影響
紐約市臨床神經心理學家、Comprehend the Mind心理中心主任Sanam Hafeez受訪表示,自我噤聲對心理健康影響不小。
她指出,經常壓抑自己想法、只為了融入群體的人,常會感到壓力大、焦慮,甚至有種「情感被孤立」的感覺,與真實的自己越來越疏離。
而這樣的影響往往會持續很久。
「長期自我噤聲會讓自信心逐漸瓦解,導致憂鬱、內心衝突,進而破壞自我認同」Hafeez說。「當一個人不斷違背自己的價值觀,心理韌性會被磨損,最後連人際關係和自我的表達都會出問題。」
被壓抑的情緒還可能在身體上反應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心身症狀」。當情緒無法釋放,身體會處於慢性壓力狀態,進而引發頭痛、背痛、肩頸緊繃、胃痛等各種身體不適。
練習真實表達自己的方法
對於那些覺得不容易說出少數觀點的人,Hafeez建議可以培養自我覺察與堅定信念的能力。
「要學會自在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從跟信任的朋友或家人練習開始,」她表示。
她特別建議可以用「我」開頭的語句,像是「我覺得…」、「我認為…」,這樣可以避免讓對話變得太對立。
此外,Hafeez也強調積極聆聽的重要性。
「當人們養成積極傾聽的習慣,對話就會變得更有交流,也更能促進彼此理解,」她說。「有相同理念的社群或導師,也能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認同,讓人更有勇氣在大團體中表達不一樣的觀點。」
只要慢慢練習這些方法,就能「克服恐懼,在各種社交場合中,建立起真誠表達自己的能力。」Hafeez說。
原文: Self-Censoring Your Thoughts May Also Be Changing Your Behavior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