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放棄反核 或重塑歐盟能源戰略方向

歐洲能源政策正經歷一場歷史性的轉折。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上台後,首次出現向法國靠攏的具體跡象,放棄德國長期以來的反核立場。這項政策轉變不僅象徵德法關係的重啟,也可能重塑歐盟整體能源戰略的發展方向。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19日報導,一位參與談判的法國高級外交官表示,德國在與法國協商中釋出訊號,表示在核能議題上將採取「非常務實」的態度。他指出,這代表德國不再阻撓法國推動核能在歐盟立法中獲得與再生能源同等待遇的努力。
這將是一項澈底的政策轉變
一位德國政府官員也坦言:「這將是一項澈底的政策轉變。」德國長期以來對核能抱持保留甚至敵對態度,特別是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由時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拍板啟動全國性廢核計畫。而此政策也獲得與她同屬基民盟的諸多支持者擁護,包括後來接任的社民黨總理蕭茲(Olaf Scholz)及其聯合政府中的綠黨。
不過,能源危機的壓力與地緣政治現實正迫使德國調整立場。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成為戰略弱點,引發能源價格飆升與供應不穩。在此背景下,梅爾茨對於過去堅持關閉核電的政策提出批評,認為前任政府錯失保留低碳且穩定電力來源的良機。
雖然梅爾茨已表明不會重啟傳統核電廠,但他承諾將大力投資於新一代核能技術,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與核融合科技。這些技術具備更高的安全性與產生更少核廢料的潛力,被視為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方向。
能源問題是歐盟內部政策整合的一大難題,而法德的對立,長年導致歐盟氣候與能源政策難以取得共識。法國約70%的電力來自核能,而德國超過60%的電力則來自風能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法國是歐洲推動核能的主要倡議者;相較之下德國已逐步淘汰國內核電廠,認為核能固然低碳但並非再生能源。德國一直反對在歐盟層級將核能標示為「綠色能源」,部分原因來自於國內反核情緒,以及對法國企業可能因低電價而取得競爭優勢的顧慮。
德尋求納入法國的核保護傘
在德國的政策大轉彎下,歐盟內僅剩奧地利仍堅持反核立場。比利時已終止核能除役計畫,瑞典與中歐多國則開始推動新核電建設。這場「核能復興潮」,正逐步改寫歐洲能源地圖。
此次德國態度的改變,也延伸到更廣泛的安全合作層面。梅爾茨政府尋求納入法國的「核保護傘」,作為未來對抗俄羅斯軍事威脅的一環。德國官員表示:「我們現在終於願意與法國就歐洲核威懾展開對話,遲做總比不做好。」這項安全合作提議,也使德法關係再次朝向戰略夥伴邁進。
德國的讓步不僅為歐洲能源戰略打開新局,也象徵著德法關係的全面修復。隨著雙方朝共同政策邁進,歐盟在氣候、能源與安全領域的整體協調與推進將更為順暢,為歐洲面對21世紀挑戰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賴清德提2個必須3個原則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擁抱核能,台灣的態度如何?總統賴清德在20日的520談話記者會中提到2個必須及3個原則。第一,核安會必須依《核管法》訂定子法,即安全審查程序辦法。第二,台電必須依照核安會訂定的辦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並評估有無重啟的安全條件、期程、與成本效益。
三個原則部分,賴清德說,政府會基於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共識等三個原則,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地緣政治威脅,還有國際經貿重組等多重劇烈挑戰 ,負責任的審慎以對。
對於立法院修法後何時完成子法的法制工作,核能安全委員會主委陳明真21日受訪時表示,這個有一定的行政程序,先要做法規的修訂,然後內部要審議,法規公告2個月,走完必要程序大概要4個月。
立法院於5月13日三讀修正通過《核管法》修法,核電機組得延長運轉期限;20日也通過重啟核三公投案。
台灣應確保國家的能源安全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俄烏開戰之後,德國為了確保供電安全,勢必得重新考慮核電。德國過去在發展核能上有豐富經驗,現在只是讓能源依賴回歸成自己可控的方式,「他們擁抱核能,是非常合理的選項。」
「回頭看台灣,德國的轉變值得台灣政府去效法。」葉宗洸說,德國是基於國家能源安全的考量擁抱核能,台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且「我們應該比德國更重視能源安全。」
葉宗洸分析,台灣的天然氣儲存量已經偏低,中共深知這點,他們在演習時就把台灣的天然氣當成目標,台灣天然氣的存量只有7至11天,不符合能源安全的要求,而且台灣無法像德國一樣,跟鄰近國家處在同一個電網上,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政府是不是應該重新審視,是否要堅持非核家園。」
他說,「通過德國在態度上的轉變,我們政府也應該出面表態,講清楚如何確保國家的能源安全。在我看來,最能夠達到能源安全的要求,就是盡快的重啟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