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文資保存素材 議員:著重紀錄 缺感染力

台中市文化局製作文資保存推廣素材,中市多位議員29日於議會批評,影片內容多偏重建築結構的修復紀錄,大多是工序,少有提及藝術工法;文資保存者的影像也僅有表演內容,缺乏深度、細節與感動力,看完恐怕也忘了,如此浮光掠影的方式,根本無法傳遞文資價值,要求市府要重新檢討。
議員張玉嬿指出,列冊保存的文化資產保存者或團體總共42項,並製作56項相關推廣素材,其中超過一半偏重於建築結構的修復紀錄,影片內容大多是縮時紀錄、修復工序,並未提及背後的藝術工法和故事,看不出傳遞文化價值。
張玉嬿在議會現場播放文資處製作的泰雅族口簧琴舞影片,僅簡短展示文資保存者表演內容,沒有任何其他說明;其他傳統工藝保存者影片的呈現也相同,議員批,如此沒有生命故事、技藝精神、地方文化記憶,僅是浮光掠影,缺乏深度、細節與感動力,看完恐怕也會忘了。
張玉嬿強調,文化資產保存應該要被認識、被感動,拍攝的影片應是「守護者」,而非以觀光客走馬看花式的角度拍攝,要有溫度、有脈絡,讓民眾看完後想要保護它、引起共鳴,以利文化資產走入大眾視野,讓更多民眾看見台中的文化資產。
議員黃守達、謝志忠、王立任也指出,文資保存不能封存在文件、影片或修復報告裡,建議文化局建置「統一的數位平台」,讓民眾可以在網路搜尋文資保存相關影片或資料,提供給導覽志工或學校進行教學使用,真正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