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兒少憂鬱症增加 最早國小就開始自傷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1日公布調查,發現近年來兒少憂鬱症診斷明顯增加,早在國小階段就出現自傷行為,且比率隨著年紀持續提高,有90%的受調查醫師提到,診療的高中憂鬱症個案存在自傷行為,盼政府成立跨部會單位因應。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在2024年11月18日至12月31日間,針對全台300名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最後回收100份有效問卷。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有高達56%的受訪醫師提到,憂鬱症是近3年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其中「憂鬱症」與「焦慮症」在國高中階段最為常見;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
林健禾也說,自傷行為通常從10歲左右開始出現,因情緒困擾而自傷的案例逐漸增加,有65%的受調查醫師反映,診治的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自殺、自傷行為,另有90%的醫師表示,診治的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林健禾表示,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青春期後,孩子身心快速變化,神經系統重塑、價值觀認同重建,帶來許多情緒波動與行為反抗,有些是發展任務的一部分,不需要特殊診斷,但仍需要家庭與社會環境及早提供支持與幫助。
調查也揭示,台灣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面臨的系統性挑戰,有96%的醫師認為健保給付制度不合理、78%的醫師表示門診時間不足、64%的醫師面臨個案量過大的壓力、60%的醫師指出專業人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