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你 這樣陪伴憂鬱症患者

適時接住憂鬱症患者,用耐心與傾聽陪伴他們度過難關。(123RF)
適時接住憂鬱症患者,用耐心與傾聽陪伴他們度過難關。(123RF)

文/Connie Lai、Dannie Cheng

「看開一點吧!」不少憂鬱症患者或許時常聽到這句話。憂鬱症經常會被誤解為「憂鬱情緒」,兩者究竟如何區分?

每個人都會有感到悲傷或低落的時候,這些感覺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但憂鬱症是一種疾病,遺傳、生物、環境和心理因素都可能導致憂鬱症,例如腦部血清素過低,可能引起憂鬱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在新唐人《她健康》節目中,講解憂鬱症的治療方法和預防建議,以及陪伴者應該怎麼做。

ABCD判定憂鬱症

A:Affect,情緒情感。
憂鬱症患者普遍情緒很低落,感到提不起勁,整個活力都下降。

B:Behavior,行為。
憂鬱症患者行為上變得懶散,不想出門,平常有興趣的事也不想做。

C:Cognition,認知思考。

憂鬱症患者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本來很精明的人變得遲鈍。

D:Drive,生理驅力。
憂鬱症患者容易出現睡眠問題,失眠或整天在睡,或者性慾、食慾、做事的動力都下降。

劉宗憲表示,即使出現以上情況,亦要視乎症狀持續的時間。如果只是憂鬱情緒,腦部化學物質沒有失調,一至兩週後症狀就會慢慢改善。

但如果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就可能是憂鬱症,建議看精神科醫生。

如何正確陪護?

劉宗憲提到,照顧者應該以陪伴與傾聽為主。例如患者喜歡做什麼事情,就陪他們做什麼。如果患者什麼都不想做,可以試著跟患者聊一聊他們以前喜歡的事情,多談談這些以前快樂的經驗,有利於慢慢讓他們改變心境。

在傾聽時,可以隨時問患者有什麼想講的、有什麼困難、現在心情如何,保持一個「我們永遠隨時在你旁邊」的狀態,為患者提供支持和力量,讓對方在一個安心的環境下慢慢走出來。劉宗憲提醒,照顧者不要自己一直講,也不要完全不理患者,要有彈性。

此外,憂鬱症患者一定有很多心結,照顧者不要試圖把所有心結都解開,這也很難實現。但至少讓患者願意把心結講出來,即使解不開,整理過後再收回去其實就舒服很多了。

患者在講述一件事情時,其實相當於重新經歷一次。以前患者在經歷這件事情時是無助無望,而且心理非常有壓力。照顧者要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和支持,這樣可以幫患者慢慢解開心結。劉宗憲說,這也是心理治療上的一個技巧。

劉宗憲建議,作為照顧者亦需要衡量自己的狀態,不要完全陷進去。必要時建議找專業人員來做治療。但如果憂鬱症患者不想就醫怎麼辦?劉宗憲表示,遇上這種情況可以從解決具體症狀的角度勸說患者就醫,例如改善失眠、食慾不振等。另外,可以請曾經有憂鬱症經驗的人跟患者交流,令患者知道病症是可以改善的,有好轉的可能。如果這些方法都行不通的話,有些醫院提供居家治療,可以考慮請醫生到家中去看診。

日常照護:多運動、晒太陽、營養補給

劉宗憲表示,運動有助血清素及多巴胺分泌,平常多做運動,得憂鬱症的機會可能比較小。對於曾患憂鬱症後痊癒的人士,亦建議要多運動及多晒太陽,減低將來憂鬱症復發的機率。

但面對重度憂鬱症患者活力下降,不願意去運動的情況,劉宗憲建議還是多點鼓勵陪伴,不用硬拉對方外出,有時候經過邀請陪伴,建立信任後,慢慢引導下患者或許會願意嘗試。

在營養方面,補充色胺酸含量高的食物,如燕麥、堅果、鮭魚、魚油,可能令血清素濃度提高,有助於改善憂鬱症。

不過他也提到,有些個案的情況是大腦功能出現問題,因而製造不出血清素,那麼即使補充非常多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也未必能達到改善憂鬱症的效果。

用藥會否有後遺症?

劉宗憲提醒,所有藥物一定都有副作用,如果服用後出現副作用應及時與醫生討論。有研究表明,長期使用抗憂鬱藥物(10年追蹤期),與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風險升高有關。

憂鬱症的藥物與失眠藥不同,比較沒有成癮性。劉宗憲表示,如果是重度憂鬱症患者,服藥大約3、4週後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但此時患者不要突然自行停藥,否則再復發的機會比較高,可能會令患者更沮喪、更挫折。他表示,通常建議重度憂鬱症患者服藥6個月,其後如果症狀明顯改善,才慢慢減藥甚至停藥。◇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國教盟籲學生健檢納心理篩檢
2025年04月23日 | 1個月前
趙露思病後復工 記不住臺詞無法拍戲
2025年03月30日 | 1個月前
從身體動作 解讀他人情緒
2025年03月02日 | 2個月前
長壽祕訣 心平氣和,有益內臟健康
2025年02月18日 | 3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