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開席,情感上桌——記「2025兩光巷辦桌第三屆」

藝術家陳威光與在地居民號召「兩光巷辦桌」,為的是喚回那份曾經熱絡的北港人情味。(陳威光提供)
藝術家陳威光與在地居民號召「兩光巷辦桌」,為的是喚回那份曾經熱絡的北港人情味。(陳威光提供)

【記者廖儷芬/雲林報導】

走進雲林縣北港鎮大同里義民路193巷,燈籠高掛、桌椅成列,巷弄間流淌著音樂聲與笑語,這不是商業辦桌,更不是制式慶典,而是一場源自心意的「兩光巷辦桌」。

藝術家陳威光與在地居民號召「兩光巷辦桌」,為的是喚回那份曾經熱絡的北港人情味。這是第三年舉辦,席開二天共32桌,聚集數百人,連嘉義縣長翁章梁都悄然現身,一同沉浸在這場溫暖的街頭饗宴。

席開二天共32桌,聚集數百人,連嘉義縣長翁章梁都悄然現身。席開二天共32桌,宴請數百人,連嘉義縣長翁章梁都悄然現身。(陳威光提供)
燈籠高掛、桌椅成列,巷弄間流淌著音樂聲與笑語。燈籠高掛、桌椅成列,巷弄間流淌著音樂聲與笑語。(陳威光提供)

「北港人不請北港人」的深情記憶

「黃曆的三月十九與二十,是北港媽祖出巡的日子,以前家家戶戶都會設桌款待外地親友。」陳威光眼神泛光地說,「那是老北港人的記憶與驕傲。」

這場辦桌的發起,正是為了延續這種獨特文化——「北港人不請北港人,北港人請無北港人」。他說,這樣的說法只有老一輩聽得懂,也懂得其中深意。曾幾何時,這樣的熱鬧與回鄉氛圍漸漸淡去,因此他想,何不從一條巷子重新開始?

歡笑、音樂與舞步,情感在街頭綻放。歡笑、音樂,情感在街頭綻放。(陳威光提供)
「黃曆的三月十九與二十,是北港媽祖出巡的日子,以前家家戶戶都會設桌款待外地親友。」陳威光說。「黃曆的三月十九與二十,是北港媽祖出巡的日子,以前家家戶戶都會設桌款待外地親友。」陳威光說。(陳威光提供)
曾幾何時,這樣的熱鬧與回鄉氛圍漸漸淡去,因此他想,何不從一條巷子重新開始?曾幾何時,這樣的熱鬧與回鄉氛圍漸漸淡去,因此他想,何不從一條巷子重新開始?(陳威光提供)

「兩光巷」的起點與願景

「2020年,我的『帶偶回家工作室』雀屏中選『北港街角藝事館』計畫,我不只想做工作室,更想讓這條老巷子重新有生命。」

於是,陳威光找來藝術家許碧光一起動手,將義民路193巷重新打造為「兩光巷」。

辦桌的名稱也源自此,「兩光」自嘲式的幽默下,藏著滿滿的文化理想。這不是豪華盛宴,而是純粹的人情共聚,是一場屬於巷弄的庶民藝術行動。

「我不只想做工作室,更想讓這條老巷子重新有生命。」陳威光說。「我不只想做工作室,更想讓這條老巷子重新有生命。」陳威光說。(陳威光提供)
這不是豪華盛宴,而是純粹的人情共聚,是一場屬於巷弄的庶民藝術行動。這不是豪華盛宴,而是純粹的人情共聚,是一場屬於巷弄的庶民藝術行動。(陳威光提供)

杯子、燈籠與「蝦」的故事

這一晚,紅桌桌布上擺滿了花樣玻璃杯。「看到這220個還沒洗的杯子和一大堆忙不完的事情,真的快哭了!」陳威光笑中帶淚地說。

這批全新玻璃杯,是黃水水老師特地贈送的,還刻上「兩光辦桌」的字樣。「老師知道我要辦桌,默默準備這份心意,真是太感動了。」

還有一位每年都默默奉獻的朋友——李富正,連續三年捐出自家產品「好蝦」,「他真的是最蝦的人,卻也是最挺的人。」

今年還多了一位「新苦主」,文史工作者蔡享潤捐出了一批手工燈籠。「我特地把他捐的燈籠掛在巷口,讓他走路有風!」這些小故事,在笑聲中點綴出兩光辦桌的可愛與溫暖。

這批全新玻璃杯,是黃水水老師特地贈送的,還刻上「兩光辦桌」的字樣。這批全新玻璃杯,是黃水水老師特地贈送的,還刻上「兩光辦桌」的字樣。(陳威光提供)
今年還多了一位「新苦主」,文史工作者蔡享潤捐出了一批手工燈籠。今年還多了一位「新苦主」,文史工作者蔡享潤捐出了一批手工燈籠。(陳威光提供)

歡笑、音樂與舞步,情感在街頭綻放

晚宴正式開始,鄉親齊聚一堂。長桌之間,傳來陣陣歡笑。街頭藝人輪番上陣,吳昭志老師的港風樂團、短褲兄妹樂團、太日樂集的音樂家笛子、擊聲交織成夜晚的旋律。

「今年還特別邀請雲林縣街頭藝人協會與我們共襄盛舉,讓音樂更加豐富,也讓藝術走入生活。」主辦團隊分享。

有人隨音樂起舞,有人舉杯邀友,大家自然而然融為一家。「我們這裡的辦桌,沒分你我他,只要來了,就是朋友,就是家人。」

晚宴正式開始,鄉親齊聚一堂,傳來陣陣歡笑,街頭藝人輪番上陣。晚宴正式開始,鄉親齊聚一堂,傳來陣陣歡笑,街頭藝人輪番上陣。(陳威光提供)
太日樂集的音樂家笛子、擊聲交織成夜晚的旋律。太日樂集的音樂家笛子、擊聲交織成夜晚的旋律。(陳威光提供)
有人隨音樂起舞,有人舉杯邀友,大家自然而然融為一家。有人隨音樂起舞,有人舉杯邀友,大家自然而然融為一家。(陳威光提供)

縣長來了,光哥驚了!

就在音樂正響、笑語正濃時,一位特別來賓悄然現身——嘉義縣長翁章梁。

「我真的沒有想到!」陳威光激動地說:「看到縣長出現,真的又驚又喜。」

翁縣長與大家一同圍桌同樂、話家常、拍照合影,沒有距離,只有笑容。他的到來,不只為兩光辦桌增添光彩,也讓在場鄉親感受到政府與人民的真誠連結。

就在音樂正響、笑語正濃時,一位特別來賓悄然現身——嘉義縣長翁章梁。就在音樂正響、笑語正濃時,一位特別來賓悄然現身——嘉義縣長翁章梁。(陳威光提供)
翁縣長與大家一同圍桌同樂、話家常、拍照合影,沒有距離,只有笑容。翁縣長與大家一同圍桌同樂、話家常、拍照合影,沒有距離,只有笑容。(陳威光提供)

「我們明年再辦桌!」

活動尾聲,陳威光帶著兩位可愛的孫子,逐桌向賓客道謝。「希望大家玩得盡興,招待不週請見諒!」

這樣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比任何排場都珍貴。

「有了大家的鼓勵,明年我們再繼續辦桌!」他笑著許下承諾。

活動尾聲,陳威光帶著兩位可愛的孫子,逐一向賓客道謝。活動尾聲,陳威光帶著兩位可愛的孫子,逐一向賓客道謝。(陳威光提供)
「有了大家的鼓勵,明年我們再繼續辦桌!」陳威光笑著許下承諾。「有了大家的鼓勵,明年我們再繼續辦桌!」陳威光笑著許下承諾。(陳威光提供)

一場辦桌,是一條巷子的重生

「吃的是古早味,喝的是人情味,記住的是家的感覺。」

從一人發起,到眾人參與;從舊巷改造,到文化重生。「兩光辦桌」三年來如一股暖流,讓冷清的巷子再次熱絡起來,也讓離鄉的遊子回來、有了回家的理由。

在這裡,每一杯茶、每一道菜、每一盞燈籠、每一段樂音,都盛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這不只是辦桌,更是一場跨越時代的情感傳承。

「吃的是古早味,喝的是人情味,記住的是家的感覺。」陳威光說。「吃的是古早味,喝的是人情味,記住的是家的感覺。」陳威光說。(陳威光提供)
「兩光辦桌」三年來如一股暖流,讓冷清的巷子再次熱絡起來。「兩光辦桌」三年來如一股暖流,讓冷清的巷子再次熱絡起來。(陳威光提供)
在這裡,每一杯茶、每一道菜、每一盞燈籠、每一段樂音,都盛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在這裡,每一杯茶、每一道菜、每一盞燈籠、每一段樂音,都盛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陳威光提供)

延伸閱讀
春天的靈感 在虎尾建國眷村發芽
2025年04月06日 | 13天前
︱榫卯工法︱世代傳承文化瑰寶
2025年03月05日 | 1個月前
木棉樹下的故事還在綻放
2025年03月27日 | 22天前
桃花心木的季節告白 葉落如詩行
2025年03月26日 | 2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