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工法︱世代傳承文化瑰寶

木工不只是手藝,而是歲月淬煉的文化。雲林北港木工師吳重慶從1991年開始鑽研傳統榫接工法,傳承百年技藝。
榫卯工法不需使用鐵釘,卻可讓家具使用百年依然堅固,體現古人智慧。
吳重慶16歲踏入木工世界,在北港一家小型木工廠當學徒,從基本雜務做起,逐步了解木材特性、工具以及製作技巧,這段打基礎過程,讓他打下扎實基礎。
不想成為「井底之蛙」,吳重慶從年輕時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白天埋首木工工作,晚上不斷進修,進入嘉義大學林產科學暨家具工程學系深造,接受完整學院系統教育。
求學之路讓他接觸科學木構與美學原理,養成創作視角,為日後木藝生涯奠定堅實設計基礎。
榫卯之美 匠藝之心
現今機械化與快速製造時代,許多家具量化生產,用釘子與黏合劑,吳重慶卻選擇回歸傳統,堅持採用榫卯工法。
「這是一種不使用任何釘子或螺絲釘,僅靠木材本身結構與工法進行精密組裝的技術。」他說,「以前的工具沒有機器沒有電,所以都是手工下去做,也沒有用釘子,都是用木釘,或榫接下去卡榫。」
「木材與螺絲本質上是不同材料,使用釘子固定久了會生鏽或鬆動,但榫卯結構卻能確保家具穩固與耐用性,甚至能成為文物傳承下去。」
榫卯工藝不僅展現木材自然美感,更能讓家具歷久彌新,百年不壞。正是這份對傳統技藝的執著,讓吳重慶的品不僅實作用,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從競賽到教學
嘉大畢業後,吳重慶積極參與工藝競賽均有不錯名次,除了個人技術上的肯定,他更希望將這項傳統技藝傳授給更多人。
因此,2011年起,在雲林社區大學教授木工課,帶領學員學習仿明式家具製作,明式家具以簡潔風格、精細榫卯工法著稱。不僅如此,他也在民雄、虎尾等地開辦木工課。
「我教的學員很多是退休人士,他們來學木工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製作家具,而是想留下一些傳家之物,讓後代能夠珍藏。」有些學員甚至會帶來家中珍藏的老檜木,希望將珍貴木材製成家具傳承下去。
創作新與舊並進
除了教學,吳重慶不斷在創作上突破。他的作品涵蓋各式家具與生活器具,從傳統「阿嬤化妝臺」到現代改良版「窗花燈」、「八角果盒」,每件作品都融合了歷史與創新。
其中,「窗花燈」與「窗花櫃」是他近年創新代表作。他觀察到日本傳統建築窗花設計逐漸式微,決定將這項工藝轉化為家具設計的一部分。「這些窗花過去存在於日本和室,如今少有人製作,我希望讓這些傳統圖騰延續。」將精細日式窗花重現在現代家具中,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
另一項驚豔作品是「八角果盒」,靈感來自臺灣傳統過年點心盒,八角形象徵「八卦」,運用精細榫卯,盒子既實用又蘊含文化寓意。此外「貴妃椅」重現慈禧太后時期的古典家具風格,讓這些歷史象徵淵遠流傳。
傳承文化的使命
如今,木工技藝已不單是他個人興趣,更是一種文化使命。「木工,不只是製作家具,更是一種對時間、對傳統的尊重。我希望這份技藝,能夠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位置,並繼續傳承下去。」
透過教學,讓更多人學習榫卯工藝精髓,將傳統帶入現代生活,相信只要有願意學、珍惜傳統技藝的人,這門古老工藝便能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