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花桑葉粥香 四季流轉裡的客家味

「14日老師摘了『掛花小葉桑』,我做了第一版只有『掛花小葉桑』和瘦肉的『桑葉粥』……」劉還月老師的這句話,像是打開了一道記憶的門,帶領我們走入水磜山村裡一場關於歲時、土地與情感的對話。
水磜山村,位於新竹縣北埔鄉,是個藏身山林間的客家聚落。每年春分前後,當桑葉萌芽、細細掛花,正是最佳賞味時節。這段時間,村人會一起採桑、煮粥,以「掛花小葉桑粥」為節氣注腳,也為自己與土地之間的情感關係,寫下動人的註解。
一碗粥,牽起母女的歲時記憶
「我煮後,阿珠媽看了,也動手煮了油蔥桑葉粥,一吃就知是媽媽的味道。」這句話裡藏著的不只是對食物的記憶,而是對母親的深情。那是每個孩子心中無法忘記的味道——媽媽用心煮的粥、用手採的葉。
從田間摘回的掛花小葉桑,嫩葉薄脆、清香微甜,是早春最細緻的贈禮。「七天前可整葉入口,而活動時雖已採摘嫩葉,但仍需完全切碎入粥才會口感佳。」這段細節不只展現了劉老師對料理的講究,也道出了植物在節氣裡的變化如詩:從掛花到掛果,短短七日,世界已不同。
桑葉,是歲時裡的溫柔筆觸
「從『掛花小葉桑』到『掛果小葉桑』這個植物的變化,感受到大自然用它的方式,闡述著歲時流轉的樣貌。」這是對自然節奏的致敬,更是客家文化裡對天時與土地尊重的展現。
桑樹,在客家聚落中向來不只是養蠶的植物,更是一年四季的時令標記。古時農人以桑葉觀天象、定農時,而今,雖已不養蠶,卻仍用這片葉來書寫生活節奏。客家人常說:「春天吃苦,夏天吃涼,秋天補氣,冬天養藏。」掛花小葉桑粥,正是春天裡「吃苦養肝」的節氣食療表現。
不只是粥,是社區共下來的生活味
活動當天,幾位社區媽媽一起挑葉、煮粥。她們身穿鮮艷外套,戴著遮陽帽與口罩,卻擋不住臉上的笑意。阿婆手中靈巧地摘著嫩葉,笑著說:「這是我們小時候常吃的東西,現在年輕人沒幾個識得桑葉嘞。」
這樣的「共下來」精神,是客家社區裡珍貴的文化核心。從一株桑樹,到一鍋粥,再到一場社區共做的活動——這是文化的傳遞,是生活的延續,更是世代的連結。
回到歲時裡,找回舊日的時間感
「在快速運行的現今,我想我們真的錯過許多四季所給予的美好……無法要求它為我們多留一些時間,錯過也只能耐心等待下次的到來。」劉老師的這番話,不僅說給年輕人聽,也像是對整個社會的溫柔提醒。
在風華水磜歲時慶中,時間不是匆促奔跑的指針,而是掛在枝頭、浸在粥裡的味道與節奏。人們慢下腳步,走入田間,觀察植物變化、感受土地溫度,學會傾聽自然的語言。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客家文化長久以來所珍視的——「尊重節氣,順應天時」。
水磜,讓節氣重回生活裡
「而水磜希望在一次次的歲時慶裡,能漸漸回到歲時的生活裡面,尋回過往的生活味。」這是水磜社區的理想,也是他們一步步實踐的方向。
這樣的歲時慶,不是觀光熱點裡的大型節慶,而是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靜靜連結。在這裡,一碗粥就能帶來滿滿感動,一株樹就能串起社區的人情味。
水磜山村離北埔不遠,若有機會,不妨去庄頭走走,在一碗桑葉粥裡,嚐一口歲月靜好與文化深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