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滾燈亮著 竹藝師:技藝就永不會熄滅

新竹縣北埔水磜社區,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竹藝滾燈,承載著文化的重量與未來的希望,不僅是製作出一盞盞燈,更是社區的精神象徵。竹藝師林祥順表示,「只要燈還亮著,這份技藝就永不會熄滅。」
滾燈工藝源自南宋。文史工作者劉還月在臉書貼文指出,「外觀是球形的滾燈,……中空的內部有一盞點亮的燭火,不管將滾燈如何翻、滾、甩、丟、拋……蠟燭都保持著燭火朝上且不易熄滅。」
★推薦閱讀:
九旬夫妻製滾燈 找回活力
水磜社區居民2025年在林祥順與妻子衣辰帶領下,不僅完成精美的「桂人燈」,還展現了代代傳承的竹藝之美。
在這次滾燈製作中,北埔社區一對年逾九旬的夫妻,年紀雖高但手腳靈活,率先完成竹圈的烤製與整形,在全班學員中拔得頭籌。這對夫妻表示,參與製作滾燈讓他們找回年輕時的活力,也感受到社區濃厚的團結氛圍。
滾燈的製作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大量前置作業。林祥順在開始教學前,已經花費3~4週時間,完成3千多根桂竹條的切割與整備。每根竹條尺寸都經過精細調整,確保製作的滾燈內外圈共計35圈能完美契合。
製作的第一步是烤製竹圈。在林祥順指導下,學員們使用火焰將竹條烤熱,再迅速用工具彎成圓形。看似簡單的步驟需要經驗與耐心,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竹條斷裂或形狀不符。為了減少材料損耗,林祥順研發專用工具,大幅提高製作效率。
在場的一位學員表示,參與製作讓她更懂得「惜物」的價值,因為「每一根竹條背後,都是老師與師母的辛苦付出。」
給下一代的文化禮物
滾燈的外部裝飾同樣充滿巧思。今年「桂人燈」結合古錢與四瓣花的圖案,寓意「財源滾滾」與「花開富貴」。參與者還使用小榆葉與手工鈎花點綴,增添更多文化與文學之美。
水磜社區發展協會學員彭悅柔分享,她在家提前完成燈布裝飾,將自己養的橘子貓形象融入其中,並解釋了榆葉的寓意:「歲歲有榆(餘)錢,年年有貴(桂)人」,表達對社區成員相互扶持的感激之情。
林祥順不僅是滾燈製作的技藝傳承者,更是這項文化的守護者。他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什麼是「堅毅精神」,他的雙手因長期製作而僵硬,卻從未放棄對竹藝的熱愛。衣辰則以細心的教學與支持,成為林祥順最堅強的後盾。
「滾燈不只是元宵節的裝飾,它們更是傳統技藝的延續,是我們給下一代的文化禮物。」林祥順表示。
每位參與者 是幸福締造者
滾燈製作不僅是一項技藝,更是一場社區凝聚力的展現。在製作過程中,學員們分工合作,有人負責烤竹圈,有人負責裝飾燈布,還有人協助準備工具與材料。每個人都在這次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成為彼此的「貴人」。
北埔鄉水磜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美玉提到,滾燈的「滾動」,象徵社區繁榮與幸福,而每一位參與者都是這份幸福的締造者。
元宵節(12日)當天,水磜社區舉行「桂人燈」繞境活動。滾燈在街頭滾動,燈內的光芒閃耀,象徵著新春的希望與祝福。社區的長者與年輕人攜手合作,讓這項傳統得以延續,同時也為水磜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