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旅遊市場 業者料理性成長

台灣僅有2,300萬人口,但去年出國旅遊人數卻將近1,685萬人次,出國總支出更超過新台幣1兆191億元,其中超過604萬人次前往日本旅遊,消費金額近1.1兆日圓;旅行業者表示,受旅遊成本增加影響,導致團客評估時間增加,但自由行旅客則反之更即時,整體旅遊市場趨於理性成長。
根據觀光署統計,國人出國旅遊人數,在疫情前2019年約1,710萬人次、2023年約1,179萬人次、去年則達1‚684.9萬人次,相較前一年度成長42%,幾近回復至疫情前水準;而出國總支出部分,2019年約8,175億元,2023年約7,134億元,去年則尚未公布,不過根據前瞻觀光政策研究室依出國人次成長幅度推估,去年出國旅遊總支出約為1兆191億元,不僅創下歷年新高,也是首度破兆。
★相關閱讀:
價格上漲影響旅客出遊評估
雄獅旅行社總經理賴一青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過去兩年的整體旅遊市場是屬於疫後報復性復甦,而今年在所有航班陸續回溫後,旅遊市場將趨於理性成長,不過由於整體機票、飯店、車資成本持續上漲,價格因素將影響部分消費者的旅遊評估。
根據前瞻觀光政策研究室分析,2024年平均票價較2019年上漲50%,今年過年旺季更高漲近七成。賴一青表示,過去兩年團體旅客平均提早半年到八個月預訂下一次的旅行,但現在則是平均在三個月內才會預訂行程,評估時間變長。
而規劃行程更有彈性的自由行旅客則呈現「說走就走」的旅遊趨勢,旅遊平台KKDAY公關副理楊翊暄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自由行旅客偏好即時比價、善用促銷活動,來降低旅遊成本,評估出發旅行的決策時間變得更短,比如許多旅客會在櫻花季開花時立即動身或購買特惠機票,可看出旅客的反應非常即時。
不只團客跟自由行市場持續暢旺,賴一青也說,小包團與獎勵旅遊也有成長趨勢,過去多由大型企業舉辦出國員旅,現今則有許多中小企業投入,透過旅遊提升士氣與團隊凝聚力。通常這類旅行會比較短程,如選擇東南亞、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為主,因為天數上不能夠太長,費用也不能夠太高。
航空業者擴增日本旅遊航線
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即將登場,更是航空業者布局的重中之重。華航於2月啟航高雄直飛九州熊本的「雄熊航線」;長榮與星宇則在4月開通神戶航線;台灣虎航4月2日開通九州大分航點,並預計在5月29日開航鳥取航線。
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推估,台灣去年赴日旅客逾604萬人,為日本第三大客源國。賴一青說,疫後因航空公司在班機的運用上更高於疫情前的頻次,今年前往日本旅遊的台灣旅客應該會更多,搞不好會突破到700萬人以上。
台灣人愛去日本 安全是主因
不過,今年日幣匯率波動、景點擁擠導致當地居民生活品質下降、觀光體驗不佳等,加上部分城市實施外國人加價政策與自民黨研議提高出境稅,由目前每個遊客1千日圓的「出境稅」增加至3千~5千日圓,等於漲3倍或5倍。
儘管這些情況對旅客來說勢必會增加旅遊成本,但賴一青認為「影響有限」。她提到,從日本政府喊出目標要讓觀光入境人次超過4千萬人次,而所有飯店、景點、餐廳等沒有因此降價競爭,加上今年還有大阪世界博覽會加持,代表日本現在是強勁的賣方市場,整體團費只會走高。
她進一步表示,喜歡去日本的旅客不會因此卻步,原因包括日本航班選擇多樣,除了國籍航空外,也有廉價航空,若想要省錢或有更多時間觀光,可選擇紅眼班機;此外,日本旅遊地點選擇廣,除了關西地區外,也能轉往關東、福岡、北陸與北海道,避開熱門區域人潮與價格波動。
至於加價對外國人採取較高收費,是否會影響旅客赴日意願,賴一青認為,這些措施都是針對所有入境的觀光客一視同仁,並非僅針對台灣人;目前觀光稅增加幅度約新台幣1千元,估計對旅客而言影響不大。
根據旅遊平台KKDAY統計2023年間,約15%首次赴日旅客會於3至6個月內再次前往,另也有超過兩成旅客會於一年後再次遊日,台灣旅客平均旅遊天數超過6天以上。
晴日旅遊總經理黃清凉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時談到,日本景點門票跟部分飯店的漲幅,是因為通膨與匯率的影響,反觀歐洲於疫情解封初期就飆漲,日本則相對緩和。
為何國人一去再去日本,黃清涼指出,比如去中國大陸,須提防受騙,甚至怕被拘留等;如果去歐洲則要擔心遭遇扒手、小偷;相較之下,日本治安佳、民眾素質高,遺失護照還可迅速尋回,「出國旅遊最重要的還是安全感」,他認為,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原因之一。
旅遊作家「日本人的歐吉桑」今年2月曾發文指出「日本人對外國遊客友善程度降低了」,他表示,外國遊客在日本不遵守規則、破壞環境,讓許多原本不討厭觀光客的日本人也有負面看法,比如部分台灣常見行為如喧嘩、讓小孩任意奔跑等,他提醒台灣旅客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