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工藝美術大師林靖崧——台灣紫砂工藝的開拓者

林靖崧紫砂壺作品:紫韻尊爵。(林靖崧提供)
林靖崧紫砂壺作品:紫韻尊爵。(林靖崧提供)

【記者廖儷芬/新北市報導】

在台灣,紫砂壺工藝曾經是一個陌生的領域,然而,憑藉著對傳統工藝的熱愛與不懈努力,林靖崧成功地將紫砂藝術帶入台灣,不僅成為全台唯一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藝大)」傳授紫砂工藝的老師,更以其深厚的技藝與創新思維,為紫砂工藝在台灣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紫砂是世界的,不只是宜興的,應該要走出去。」這是林靖崧的師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呂堯臣長久以來的信念。如今,他以身作則,讓紫砂工藝在歷史上首次離開中國大陸傳授技藝,在台灣真正生根發展,並透過師徒傳承制,開創了紫砂工藝的新局面。

林靖崧是全台唯一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藝大)」傳授紫砂工藝的老師。林靖崧是全台唯一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藝大)」傳授紫砂工藝的老師。(林靖崧提供)

從舞台燈光到紫砂工藝——追尋心之所向

林靖崧的故事,始於一段與茶壺的緣分。他在澎湖出生,童年時爺爺手中那把珍貴的茶壺,成為他對紫砂工藝最初的記憶。當時的澎湖沒有陶瓷製壺行業,也沒有茶葉種植和生產,然而,每當爺爺泡茶時,他總會被那泡茶的壺與沖泡的過程所吸引。

然而,他並未直接踏上紫砂工藝的道路。少年時期,他選擇進入復興商工電子科,畢業後從事舞台燈光音響規劃設計,曾在電視台擔任攝影棚燈光師,參與演唱會的燈光、音響與舞台特效設計執行。「每次搭完舞台,活動結束後又要拆掉,總覺得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1992年,他做出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放棄舞台事業,遠赴中國宜興學習紫砂工藝。當時,台灣的茶文化興盛紫砂壺收藏家也不在少數,但真正掌握紫砂工藝的職人卻幾乎沒有。他憑藉著對紫砂的熱愛,毅然投身這條未知的道路。

1992年,林靖崧做出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放棄舞台事業,遠赴中國宜興學習紫砂工藝。1992年,林靖崧做出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放棄舞台事業,遠赴中國宜興學習紫砂工藝。(林靖崧提供)
林靖崧作品:無為石。林靖崧作品:無為石。(林靖崧提供)
用老朱泥創作的作品: 靈芝樹櫻壺。用老朱泥創作的作品: 靈芝樹櫻壺。(林靖崧提供)

嚴格拜師 磨練技藝

在宜興學習的過程充滿挑戰。「當時大陸的工藝師看到台灣人來,很多都是做茶壺生意的,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我要學做壺,還勸我別浪費時間。」但林靖崧不為所動,他選擇從最基本的技藝開始學起,沒有老師教,就觀察師傅們的手勢與工序,自己模仿。

經過三個月的苦練,他終於能做出完整的紫砂壺,這讓當地的工藝師大為驚訝。之後,得到多位紫砂大師的指導,包括何道洪、陳國良、潘持平、吳群祥、鮑志強等人,於2006正式拜師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呂堯臣門下。紫砂工藝講究「減法美學」,師父常提醒他:「複雜可以驚人耳目,但簡單卻不能含糊。要做到『減到不能再減』,才是真正的藝術。

林靖崧於2006正式拜師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呂堯臣門下。林靖崧於2006正式拜師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呂堯臣門下。(林靖崧提供)
呂堯臣常提醒他:「複雜可以驚人耳目,但簡單卻不能含糊。要做到『減到不能再減』,才是真正的藝術。」呂堯臣常提醒他:「複雜可以驚人耳目,但簡單卻不能含糊。要做到『減到不能再減』,才是真正的藝術。」(林靖崧提供)
林靖崧得到多位紫砂大師的指導,包括何道洪、陳國良、潘持平、吳群祥、鮑志強等人。林靖崧得到多位紫砂大師的指導,包括何道洪、陳國良、潘持平、吳群祥、鮑志強等人。(林靖崧提供)

紫砂工藝的核心價值——傳承與創新

「紫砂壺工藝,自明代發展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它的誕生與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從煮茶法演變為泡茶法,催生了這種獨特的茶器。」林靖崧說,紫砂壺之所以珍貴,在於其特殊的泥礦組成成分及獨特的拍打成型技法,不同於一般的拉胚或土板土條成型技法,必須仰賴長期訓練養成的職人手工製作,一步步打造出完美的壺身。

「紫砂工藝的門檻很高,」他強調:「學徒制至少要三年,從打泥條、泥片、拍身筒開始練習,每個步驟都得花上數月時間才能精進。」因為這項技藝的精細與獨特性,使得紫砂壺不僅是一種實用茶具,更成為收藏品,歷代文人雅士皆視其為寶。

林靖崧說,紫砂壺之所以珍貴,在於其特殊的泥礦組成成分及獨特的拍打成型技法。林靖崧說,紫砂壺之所以珍貴,在於其特殊的泥礦組成成分及獨特的拍打成型技法。(林靖崧提供)
林靖崧強調:「學徒制至少要三年,從打泥條、泥片、拍身筒開始練習,每個步驟都得花上數月時間才能精進。」林靖崧強調:「學徒制至少要三年,從打泥條、泥片、拍身筒開始練習,每個步驟都得花上數月時間才能精進。」(林靖崧提供)

市場的挑戰與紫砂工藝的未來

近年來,紫砂壺市場面臨工業化量產的衝擊。「許多工業製壺以機器壓模製作,號稱全手工,其實缺乏真正的職人精神。」這類產品雖然價格低廉,但泥料品質參差不齊,有些甚至摻雜化學染料,影響茶湯風味。「真正的紫砂壺,泥料必須純正手工拍打製作,用於泡茶可使茶湯清香醇厚優於其他茶器表現,這是機器滾壓成型製作無法取代的。

值得慶幸的是,市場逐漸回歸理性。「過去幾年,消費者容易受網路炒作影響,但現在大家開始重視泥料的真偽、泡茶效果、工藝的細膩程度等,而不再只是追求低價。」他預測,紫砂工藝將迎來新一波的價值回升。

據林靖崧觀察,漸漸地這些工業生產的商品,開始不受那些真正愛茶、講究泡茶實用性的人信賴,從去年下半年一直到現在,市場已經有開始轉變,宜興當地許多外地來的商人,設立了許多直播間,在當地取材當地開賣,但現在這些直播間收掉很多,生意很差、退貨量很大,這種現象都說明了,市場經過多年洗禮後,人們慢慢開始懂得如何分辨真正的紫砂。

「真正的紫砂壺,泥料必須純正手工拍打製作,用於泡茶可使茶湯清香醇厚優於其他茶器表現,這是機器滾壓成型製作無法取代的。」林靖崧說。「真正的紫砂壺,泥料必須純正手工拍打製作,用於泡茶可使茶湯清香醇厚優於其他茶器表現,這是機器滾壓成型製作無法取代的。」林靖崧說。(林靖崧提供)
「現在大家開始重視泥料的真偽、泡茶效果、工藝的細膩程度等,而不再只是追求低價。」林靖崧說。「現在大家開始重視泥料的真偽、泡茶效果、工藝的細膩程度等,而不再只是追求低價。」林靖崧說。(林靖崧提供)
大紅袍線圓壺:林靖崧作品。大紅袍線圓壺:林靖崧作品。(林靖崧提供)

開創台灣紫砂工藝的里程碑

學成後,林靖崧並未選擇留在宜興發展,而是決定將這項技藝帶回台灣。「紫砂的歷史從未離開過宜興,但現在,我要讓它在台灣生根。」他很早就做了準備,陸續將多年購藏的各式宜興紫砂原料運回台灣,在台灣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並陸續開設紫砂工藝課程,培養新一代紫砂工藝職人。

「紫砂的歷史從未離開過宜興,但現在,我要讓它在台灣生根。」林靖崧說。「紫砂的歷史從未離開過宜興,但現在,我要讓它在台灣生根。」林靖崧說。(林靖崧提供)

台藝大紫砂工藝課程——開創歷史新頁

林靖崧受邀成為全台第一位在國立大學教授紫砂工藝的講師,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開設紫砂工藝課程,讓台灣學生有機會學習這項技藝。「台灣過去沒有紫砂工藝的系統性教學,我希望這門課程能讓紫砂成為台灣陶藝的一部分,讓更多人理解紫砂製作技法及歷史價值。」

林靖崧受邀成為全台第一位在國立大學教授紫砂工藝的講師。林靖崧受邀成為全台第一位在國立大學教授紫砂工藝的講師。(林靖崧提供)

傳承紫砂文化 書寫台灣歷史

「過去600多年,紫砂的歷史只在宜興發展;未來,我希望能在紫砂藝術的歷史中,寫下紫砂在台灣扎根茁壯的篇章。」林靖崧目前已正式收徒,並計畫每年舉辦師徒聯展,讓台灣的紫砂作品有更多機會被世界看見。

藝術的最終目標,不是只有創作,更是文化的延續。」他說,透過教學與展覽,他希望紫砂技藝能在宜興以外的地方傳承與發展,讓更多人理解紫砂的獨特性,並在台灣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紫砂文化。

紫砂工藝的未來,我們才剛剛開始。

—— 林靖崧,為台灣紫砂工藝開啟新時代的工藝家。

林靖崧目前已正式收徒,並計畫每年舉辦師徒聯展,讓台灣的紫砂作品有更多機會被世界看見。林靖崧目前已正式收徒,並計畫每年舉辦師徒聯展,讓台灣的紫砂作品有更多機會被世界看見。(林靖崧提供)
「藝術的最終目標,不是只有創作,更是文化的延續。」林靖崧說。「藝術的最終目標,不是只有創作,更是文化的延續。」林靖崧說。(林靖崧提供)
延伸閱讀
投身陶瓷彩繪 鄧素雲盼打造臺灣品牌
2024年11月11日 | 3個月前
新北深坑 林家草厝的時光剪影
2024年12月12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