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水煮蛋完美煮法 2步驟做32分鐘

臺灣人幾乎每天吃雞蛋,最單純的作法就是水煮蛋,但想煮出蛋黃綿軟、蛋白Q彈的水煮蛋卻不簡單,因為蛋黃於65℃開始凝固,蛋白則是85℃才開始。為破解這個難題,研究人員煮了數百個雞蛋,終於找到完美煮法。
科學家研究後發現,每隔2分鐘將雞蛋在兩碗水中輪流放,一碗是沸水,另一碗則為30℃溫水,共需換8次,歷時32分鐘,然後讓雞蛋在流水下冷卻並剝殼。
具體步驟如下:先煮沸一鍋水,把雞蛋放進沸水裡2分鐘後,撈出來,再放入30℃的溫水裡,浸泡2分鐘,之後再重複把雞蛋在沸水和溫水之間交替,循環8次,「超完美」水煮蛋就大功告成。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化學家魏斯(Gregory Weiss)對美聯社表示說:「你絕對可以在家裡用半打左右的雞蛋完成這個流程。」他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對研究相當認可。
研究人員在這種交替式烹煮方法中,讓雞蛋的溫度持續處於67℃之下達到蛋黃中心凝固但呈奶油狀,而蛋白則會在高低溫交替烹煮時完全凝固。
為了確認煮出「完美水煮蛋」,研究人員測試了完美雞蛋的化學成分,並與傳統水煮蛋一起提供給8名品評者。結果顯示,新方法煮出的雞蛋在營養、口感和風味上均獲得較高的評價。
這項研究於2月6日發表在《通訊工程》(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期刊上。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家斯拉溫(Joanne Slavin)對美聯社表示,與傳統水煮蛋相比,這種新方法意味著煮雞蛋需要更多時間,但為了吃到蛋黃和蛋白的完美口感,可能也是值得的,「這是一個較慢的過程,但能獲得更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