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准未成年變性 家長團體:危險徵兆
衛福部去年底公告「LGBT+(性多樣)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有條件准許、執行變性手術,引發各界擔憂。家長團體指出,美國正面臨性別混亂問題,台灣已有徵兆,這「蠻危險的」。
衛福部公告「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其中針對未成年12至18歲兒少,若有性別適應困難,經專業團隊評估後可執行性別手術。
醫師:對未成年兒童太危險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向《大紀元》表示,跨性別議題較複雜,衛福部公告指引,細節論述應該要更完整,若是針對未成年兒童使用「青春期阻斷劑」,使未成年兒童提早變性,國教盟「堅決反對」。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主治醫師陳泰宇表示,未成年兒童或青少年仍有法定代理人,不可能在家屬不知情,或單方面知情的情況下,使用「青春期阻斷劑」,事前醫師一定會衛教跟確認。
林口長庚醫院性別置換中心專責醫師胡瀞暄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對性別認同尚未釐清,若沒成年就執行手術,要回復非常困難,並認為,台灣在沒有配套下就要跟上國際標準,實在太危險。
王瀚陽也說,大腦發展要到25歲才會成熟,美國現正發生很多性別混亂問題,台灣已經有徵兆,「這個是蠻危險的事情。」王翰陽也呼籲,若衛福部要訂定相關內容,務必要找家長團體討論。
陳泰宇強調,去年衛福部發布「指引」,仍需經過醫師、家長,及未成年個案共同評估,必須要在知情同意「很確定」的情況下,才會執行手術,以避免性別不明確導致社會心理壓力。
衛福部:沒有放寬 可滾動修正
衛福部長邱泰源14日受訪時強調,「沒有放寬」,他強調這是個關懷指引,也是隨著時代社會潮流有意義的措施。他表示,指引的具體內容其實是「趨嚴」,規範12歲以下,不能進行手術;12至18歲要有適應困難,且經過專業醫療團隊評估,才能執行;另18歲以上者,也要經過醫療團隊評估。
衛福部強調,該指引是經過醫療從業人員與LGBT團體共同討論出來的共識,主要提供醫療人員使用,若在執行上有任何困難,隨時可以提出意見、再行修正。
台聯黨:偷渡混淆生理性別
台聯黨主席周倪安13日表示,綜觀該指引,衛福部要求要在病例單裡讓病患自由填寫自我認同的欄位,這可能導致誤診。為避免造成糾紛,醫療院所要花更多成本,在認同、性徵等文字遊戲上打轉,恐導致醫護過勞問題更加嚴重。
台聯黨質疑,指引中所指性別不明是什麼意思?當中又寫到「性別」是指在特定文化中與一個人生理性別相關聯的態度、感受和行為;符合文化期望的行為被稱為「性別常規」;不符合這些期望的行為被稱為「非性別常規」。
周倪安說,這代表當一個男生想穿裙子、女生想剃平頭,都可能被劃入「性別不明」的範疇中。衛福部此次規範並非只針對間性人(又稱雙性人)與傳統觀念上的跨性別,而有偷換概念、擴大解釋的疑慮。她說,衛福部一方面說這是「沒有要推」的政策,一方面又讓指引成為醫療糾紛發生時的依據。
家長團體憂心國外後悔案例多
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祕書長唐仙美14日表示,無論什麼族群,12到18歲的孩子都是未成年,尤其是國外已有許多未成年變性後悔的案例,會讓家長更加感到恐慌。
唐仙美指出,生理性別在醫療處置上是很重要的客觀判斷,不應該把性別全部歸類到社會性別(gender),這非常不負責任。
台灣家長守護婦幼權益協會理事長魏書珮認為,12到18歲青少年,在身心靈發育都還在邁向成熟階段,中間有很多變化,若在該階段開放讓所謂適應困難者、經專業團隊評估後可進行變性手術,其實是很不適宜的。
美國已開始限縮跨性別政策
魏書珮舉例,目前美國還有一些歐洲國家開放「自己決定自己的性別」,若學生有性別不安情形,甚至不須通知家長,就可施打青春期阻斷劑或是激素荷爾蒙,甚至可以決定進行變性手術,但發生許多變性者成年後才後悔的案例,美國因此已經開始限縮跨性別政策。
魏書珮提及,目前教育部也已經開放未成年學生,只要學生同意,可以不須通知家長進行輔導諮商,若孩子有LGBT+方面諮商,而家長卻不知情,是非常令人憂心的,「孩子出了事誰負責?」最後還是家長要負責,如果都跳過家長,其實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