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冬至特殊習俗 「雞母狗」湯圓
湯圓,象徵著「團圓」與「圓滿」,是冬至時節不可或缺的食品。而在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裡,每年冬至前都有一場熱鬧非凡的「搓湯圓、做雞母狗仔」盛會,這項傳統習俗不僅帶來家鄉味,也為即將來臨的新年,種下對六畜興旺、平安順遂的祈願。
凌晨3點的熱鬧 搓湯圓飄糯米香
12月18日凌晨3時,活動中心不見平日的靜謐,而是村民的歡聲笑語、忙碌搓揉的雙手,以及不斷從蒸籠冒出來的糯米香氣。
在竹灣村,白色、粉紅色的湯圓滿滿盛裝,色彩繽紛而喜氣,村民們分工合作,有的搓圓,有的捏造型,有的將一顆顆湯圓放入大鍋蒸煮,場面熱鬧而溫馨。
攝影家曾佛賜說:「『雞母狗』在竹灣村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象徵,它不僅是一道祭品、一份美食,更是連結世代記憶的精神符號。」
年長者們坐在活動中心的長桌前,捏著糯米糰,嘴裡細細述說著古早的故事,而年輕一代則跟隨在旁,學習這項看似簡單卻充滿文化底蘊的手藝。
雞母狗的由來:一碗糯米,六畜興旺
村裡的阿嬤笑著說:「做雞母狗仔,是為了拜土地公啊!」習俗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如果得罪了土地公,家中的雞鴨牛羊就無法繁衍,所以每年冬至,村民便把糯米搓圓,捏成雞、狗、豬等牲畜的形狀,供奉土地公,祈求六畜平安、生生不息。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沒有三牲祭品,這些用糯米製成的「雞母狗仔」成為了最佳替代品。這不僅是對先祖的敬意,也是人們生活智慧的體現。搓湯圓、捏雞母狗,這份樸實的習俗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成為每年冬至的重要儀式。
婦女們靈巧的雙手,將糯米糰捏製成各式可愛的造型,有小雞、豬仔、魚兒,甚至還有兔子與花朵,每個形狀都栩栩如生,彷彿為這個冬日增添了一絲春意。
這些製作好的湯圓與雞母狗,蒸熟後一部分會供奉土地公,一部分則成為祭祖或分享鄰里的美食,飄散著滿滿的糯米香氣。
延續傳統文化:守護記憶,凝聚社區
竹灣村的「做雞母狗仔」不僅是冬至的祭拜儀式,更象徵著社區的凝聚力與傳承精神。年輕人坐在長輩身旁,學習如何將糯米捏製成生動的形狀,一邊動手,一邊聽著長輩們講述這項習俗的由來,這是文化的傳遞,也是情感的連結。
老奶奶說:「我們小時候就這樣做,搓湯圓、做雞母狗,大家聚在一起,熱鬧有年味啊!」在她的記憶裡,這是冬天最期待的時刻,因為那不僅是食物的製作,更是一家人、全村人同心協力的象徵。
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傳統習俗逐漸被遺忘,但竹灣村的「做雞母狗仔」卻依然保存了下來。這歸功於村民的努力,他們年復一年地延續著這份文化,讓年輕一輩也能感受到這份簡單卻深刻的傳統價值。
現代的「雞母狗仔」除了傳統造型以外,也加入了新創意,有村民捏出兔子、小魚,甚至還有卡通人物的形狀,讓這份傳統更加活潑、有趣。這些作品不僅用來祭拜,也成為村裡孩童們的「冬至禮物」,讓這份傳統文化更加親近年輕人。
一份傳統 永遠的家鄉味
每到冬至,竹灣村的活動中心總會成為歡笑的海洋,老人、婦女、孩子齊聚一堂,共同製作湯圓、雞母狗,將一代代的情感與文化融入一顆顆糯米團中。
竹灣村長表示:「希望透過冬至前這樣的活動,讓年輕一代感受到傳統的美好。」
冬至,是一年之中夜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而竹灣村的雞母狗與湯圓,卻讓這個冬日顯得格外溫暖。那一碗碗象徵團圓的湯圓、那些生動有趣的雞母狗,不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見證、歲月的記憶。
在這個傳統逐漸流失的時代,竹灣村的這份堅持,無疑為我們守住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提醒著我們,家鄉的味道、老一輩的智慧與雙手,永遠值得被珍惜、被傳承。